初三学习学会转“压”为“力”

发布时间:2021-11-29 期号: 1592期

北京宏志中学心理教师  周冬梅

 

  案例:小林是一所普通学校的初三生,为了能进入示范高中,自上初三开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她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但面临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总担心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于是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上了。现在小林由于压力太大,看到一些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没做对,经常发呆,睡眠质量每况愈下。家人看到这种情况,对她不敢再提更多要求,完不成学习任务时也不敢用过重的语气责备。现在的小林特别希望初三赶快结束。

  分析:小林的这种情况在初三生中很常见,主要是压力过大导致的,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内外维度)和人物原因、事件原因(人事维度),可将压力分成以下四个来源:

  由于缺乏对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面认识,对自己期望值较高,这会引起对考试失败的过分担忧,从而导致内心不安,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而家长的高期望会加剧这种压力。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每天拼尽脑力、体力而成绩提高甚微时,压力就会倍增。本校同学间的竞争也会给考生带来思想负担。在重压之下,可能会产生思维障碍,身体状况不佳等,影响正常学习。

  对策:每个人都有心理压力,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挖掘个人潜能。考前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压力过大,让考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反而会影响能力的发挥,影响学习成绩。初三生不如试着这样做:

  学业期望为“压”

  适度期望为“力”

  目标是推动学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对于初三生,如果还没有学业期望目标,整天浑浑噩噩,那可能不会取得好效果。适度的学业期望目标可以让考生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成就感更强,这时的“压”就可以变成“力”。但重压之下,心理耐挫力会降低,一时的挫折就容易导致心烦、急躁、焦虑。什么才是适度的学业期望目标呢?考生要着眼于学习过程,安排合理学习时间,劳逸结合,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有学习获得感,才能精力充沛,增强求知欲。

  学习任务为“压”

  任务自信为“力”

  面对初三的学习任务,大部分考生是有压力感的,这也使得初三考生比初一、初二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觉性。此时的学习任务就带来了压力,任务过重,可能会使学习自信受到打击。在初三复习备考阶段,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回想自己一天的收获,对自己的每个进步给予肯定。积极的暗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多横向比较,横向比较能更清楚自己的进步轨迹,即使出现短暂的失利,也能很快找到原因,找到方法;正确对待自己的每一小步进步,坚持下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父母期望为“压”

  家庭港湾为“力”

  初三生更能感受到父母带给自己的压力:如家务活从不让自己做,担心耽误学习时间,父母有意无意的期望等都会给考生以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的存在是客观的。考生要学会将家变成闲暇之余可以休整的“温暖港湾”。当学校出现令自己印象深刻、好玩的事情时,可以和父母交流,共同体验快乐的感觉。这样的沟通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自己。当不开心时,考试失利时,父母也可以无条件地接纳和安慰。这种“力”在初三阶段很珍贵。

  外部竞争为“压”

  学会转化为“力”

  对于初三生来说,外部竞争也会带来一些压力,如果能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就会使学习劲头更足。外部竞争可能会令考生给自己增添思想负担,影响真实水平的发挥。将“压”转化为“力”的方法就是要转变想法。对于外部事物,我们改变的能力有限,要想改变结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自身想法,学会转化压力。比如“我不会的别人也可能不会”“不和别人比,就和自己比”“大家都在努力学习,我也要一起努力!”考生可以通过这样的话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昂扬的斗志,旺盛的精力迎接初中学考。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