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心理教师 王 阳
案例:小宇是一个谨慎、细心,但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女孩。进入初三后,小宇非常努力,期中考试结束后心里特别没底,担心考得不好,但结果还不错,成绩稳中有升。但妈妈开完家长会后就变得很严厉,觉得小宇有两科可以考得更好,希望小宇别骄傲。小宇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而且进步明显,但妈妈似乎看不到。
小东的爸爸也非常关注这次期中“大考”。他仔细地分析小东的试卷,帮助小东找原因、想对策。可这次考试,小东考得不太理想,爸爸很着急,言语中不免责备和数落。小东为此非常失落和消极。
分析:对于初三生而言,考试是检测和评价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考生都比较在意成绩、排名和评价。在考试面前,他们变得更加敏感。因此,父母正确地认识考试和分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非常重要。若孩子考得不错,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就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变得更自信,产生更强的学习动力。若孩子考得不理想,孩子内心很失落和难过,更需要父母的接纳、理解和鼓励。此时,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努力表示肯定,发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也有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考试,形成恰当的自我期待,培养越挫越勇的积极心态。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呢?
建议:始终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激发信心
父母要先放平心态,不要因一时的成绩好坏太过情绪化,而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成绩,这样就能保持积极的视角。例如,若孩子总分不理想,但某一学科是否有进步?有进步就值得肯定和鼓励。即使各科都没有明显进步,但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孩子依然有掌握得较扎实和失分较少的部分,可以从这一部分着手,听听孩子的做法,鼓励他继续努力,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相信他终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选择合适的参照对象,培养信心
很多父母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本来孩子是有进步的,但是若将其与别的孩子的优秀方面进行比较,孩子就非常受打击,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还有些父母心中有过高的期望值,只要孩子没有达到该期望,父母就觉得非常失望,孩子也觉得很失落,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学习不行,开始自暴自弃。实际上,孩子的参照物应该是他过去的自己,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父母都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继续努力的意义和动力。
注重学习过程,增强信心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许孩子已经努力了,或者有了进步,但还没有及时从成绩中反映出来。父母切不可太过着急,一看成绩没有起色,或者倒退,就劈头盖脸把孩子刚点燃的学习热情给扑灭了。不妨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聊一聊,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其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并且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尤其是对那些成绩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更要多肯定,增强其自信心。
总之,无论成绩如何,每个初三孩子都面临较大压力,内心也相对更为脆弱和敏感。尤其面对那些成绩一直没有起色的孩子,很多父母往往难以控制心中的怒火和失望,言语中难免苛责和批评,让孩子无从感受到希望和信心。其实,他们更需要父母的接纳和理解。即使最后成绩依然不理想,但父母真诚的肯定也会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的态度,让他们内心更有力量,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