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我管理时间

发布时间:2021-11-01 期号: 1584期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心理教师 李保松

 

  案例:小刚是一名初三生。最近一个周末,很多声音在催促他,背课文,写作业,收邮件……晚上睡觉前终于忙忙叨叨地把最后一份作业写完。小刚在家里抱怨事情多,受不了。

  妈妈听了之后批评小刚说:“叫你抓紧时间,赶快做作业,你就是不听。”“写作业的时候,微信一响,打开立刻就看,看了就停不下来,30分钟的作业,能写1小时30分钟。”“睡觉前,要不是我问你课文背了没有,你连作业都完不成。”

  小刚非常不服气,心想:“我这么努力,得不到表扬,还批评我。”

  妈妈接着批评道:“你上午玩了1个多小时手机游戏,浪费时间。要是自己抓紧点,早就写完了。睡觉前的课文背得磕磕巴巴,还有好几处错误。”

  母子俩你一言我一语,各不相让,双方意见不合,亲子冲突就此上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来是小刚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时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善用时间是一个有用的好习惯,它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哪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我的成功就在于善于利用和管理时间,并把它培养成我的一种习惯。”

  为什么有的学生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呢?原因大概有四方面:

  第一,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时常受到外界或大脑中其他事情的干扰。

  第二,要做的事情没有优先级。当事情多,甚至发生冲突时,都舍不得放弃。

  第三,提前没有计划。碰到什么就做什么,哪件事先找上来就先做哪件,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第四,没有成就感。时间不知道花到哪了,经常忙碌但觉得自己好像什么收获也没有。

  家长引导孩子管理好时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精力和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叛逆。遇到问题时,不要轻易批评孩子,避免发生亲子冲突;更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磨蹭”“慢”“拖延”等标签,要静下心来,可以从以下4点建议中寻找解决的方向或方法。

  建议1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在学习的外环境上,家长可以适当固定孩子学习的时空。在时间上,参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设置专心上课、课间休息的时间;在空间上,学习地点的选择相对独立,要避免或减少吃喝玩乐的干扰。还有要管理好书桌等学习地点的陈设。以上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孩子尽快投入学习状态。

  在学习的内环境上,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事时把大脑清空,提升专注力。因为大多数事情在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能完成得又快又好。在具体做事上,指导孩子尽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建议2  要事优先,引导孩子学会取舍

  当孩子面对多项任务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学会列出自己要做的事情,并根据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检验排序的标准就是,当出现冲突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暂时放下后面的事情。

  要想真正做到要事优先,有人说:比决定想要什么更难的也是更重要的,也许是决定不要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家长要指导孩子避免“两手抓,全都要,务求完美”的想法,引导孩子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建议3  提前计划,指导孩子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行动

  凡事预则立。家长指导孩子提前计划,就是指导孩子学会将大目标分解成具体行动,把具体的行动呈现在每天的作息时间表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每次大约40分钟可以完成的行动,到完成每天的日程表,再到完成每周的安排、每月的计划,最终达成自己的大目标。这就是指导孩子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把时间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学习生活行动中,形成适合孩子的个性化作息时间表。

  建议4  成就事件,提升孩子时间管理的动力

  每个出色的时间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列计划。家长要提升孩子时间管理的动力,就要帮助孩子收获获得感。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把一天的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习时间里明确自己的要事和目标,专时专用,集中精力高效率完成。在闲暇时间里给予孩子自由空间,自主安排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阅读、绘画、听音乐,或与同学一起玩等。闲暇时间,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管理好时间带来的快乐和自由。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