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教之花盛开在雪域高原
——记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援藏教师侯禹

发布时间:2021-09-13 期号: 1572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侯禹,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烹饪系一名普通教师。从小的教师梦、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想要帮助他人的渴望,让他毅然决然踏上了青藏高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协助建设西藏技师学院。两年时间里,他用汗水浇灌着每一名学生,让职教之花在雪域高原盛开。

  含苞:心怀梦想,报名援藏

  侯禹萌发教师梦已经很久很久。从小就有英雄主义情结的他,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十分憧憬。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在他看来是一件能够帮助他人、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看到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招聘信息后,他马上就投递了简历。对这所学校,侯禹并不陌生,因为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1998年,侯禹从当时名为北京市服务管理学校的中式烹调专业毕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期间也换过工作的他,内心的教师梦想就像一簇微小却顽强的火苗,从未熄灭。在被工贸技师学院顺利录取后,他终于如愿以偿。

  2019年,侯禹通过学院宣传得知市人社局正在为西藏技师学院选拔援藏干部。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他脑海中:到西藏去,为那里的孩子做点事情。于是,他找到系领导,第一时间报了名。谈起这段经历,侯禹笑着说:“之前看到有些老师去支边支教,我就很羡慕。当知道有援藏机会时,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子里想的不是获得表扬或荣誉,而是单纯想为那里的教育事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多年的掌勺经验,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很有信心的侯禹就这样坐上了飞往西藏的飞机。

  盛放:用爱回报爱,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阿里、昌都、山南、那曲等地区的贫困牧民家庭。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侯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决不允许一个孩子掉队。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学生。

  刚开始上课时,班里有的学生只会说藏语,交流起来十分困难。侯禹对这些孩子格外关注,一面请其他同学或老师当翻译,一面将语速放缓,有时还用手势进行辅助,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懂他讲的内容。藏族小女孩巴桑羞涩、敏感、自卑。侯禹常常鼓励她在课上大胆发言回答问题,和同学们展示她的烘焙心得。久而久之,巴桑变得自信而勇敢了。淘气包斯朗平措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家里九个孩子中排行老六。这孩子聪明机灵、活泼好动,就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侯禹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很多关照,而且常常有意让他去做一些事,慢慢地培养起他的责任感。当他得知明吉的愿望是到北京天安门看升旗时,就鼓励她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技能实现梦想。付出得到了回报,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巴啦”,这是藏语“爸爸”的意思。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顺利进入企业实习,月平均工资达四千元。企业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很满意,在学生实习期满时还有些恋恋不舍,希望他们再多干一阵子。2020年8月,侯禹带领明吉、措麦两名学生参加了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2020年9月,侯禹带领学生制作烘焙作品,参加了“技能中国行2020——走进西藏”活动;2020年12月,他的学生扎堆勇夺西藏自治区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第三名。他还带领2019级烹饪班38名学生走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参观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展馆,让这些孩子懂得要爱国、爱党、爱中华民族大家庭。

  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冯福龙对侯禹援藏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认可。他说:“当组织需要的时候,他能站出来,这就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素养。这两年的时间,对侯禹也是锻炼,他得到的成长会让他一生受益。”

  两年,对一生而言或许并不长,但这两年在侯禹心中留下的印记却足以让他终生难忘。他不但在能力和知识上获得了提升,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未来,他将带着更加强大的内心在教师岗位上继续坚守下去,将技工教育的种子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初绽:从无到有,助力打造西藏技师学院

  刚下飞机,高原反应就给侯禹来了个“下马威”。起初只是胸闷气短,然后引发呕吐,走路都是轻飘飘的。面对身体上的不适,他咬咬牙,挺了过来。由于过度疲劳和高原反应,他开始失眠和脱发,半夜实在睡不着,只能靠吃药物助眠;原先浓密的头发渐渐变得稀疏,索性就剃成光头。他始终把微笑挂在脸上,还时常给援藏同事鼓劲:“能够来雪域高原工作,是光荣,是责任,也是使命。困难哪里都有,只要咱们意志再坚定些,再多动动脑筋,就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

  身体上的困难刚克服,现实的环境又给了他当头一棒。西藏技师学院是2018年李克强总理视察西藏时确定的重大民生项目之一,人社部将此作为扶贫重点推动项目,推动构建对口援助帮扶机制,2019年才开始建设,从此结束了西藏无技工院校的历史。因此,当侯禹到达时只能先暂时在临时校区招生授课。临时校区由拉萨一职的旧址改造而成,时间仓促,教学楼、食堂都是新建的。刚看到西藏技师学院临时校区时,侯禹感觉就是一个大工地,甚至连实训教室都没有。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要“摸着石头过河”。侯禹放下行李,就一心扑在了工作上。专业怎么开设,课程怎么建设,教师该如何招聘,眼见学生都要开学了,食堂的原材料和设备都没有添置齐全……但这些困难都没有让他退缩。白天,他积极参与筹建实训室、食堂,采买各类教学设备,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撰写适应拉萨当地风俗习惯的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指导和教学计划。

  开学的日子到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但侯禹一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贫困牧民的孩子没有文具,他就自掏腰包;实操工服没有,他就各方筹措;实训场地不到位,他就想办法,就地取材——走廊里磨刀子,操场上举铁锅,颠沙子练翻勺……

  对技校生而言,想要练好技能就离不开实训,但没有实训室,该怎么练?侯禹找到了当时的西藏就业局局长,提出将学校食堂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得到首肯后,他又申请了一些费用,购置了菜墩子和菜刀。于是,每当上实训课时,侯禹就带着学生在食堂的饭桌上练习刀工,中午开饭前再把卫生搞干净,恢复原状,让老师和学生能够正常用餐。当时食堂只有3个灶台,还要同时容纳中西式面点和中式烹饪两个专业学生上课,该怎样安排调度才最合理,流程应该如何设计,都成了侯禹需要琢磨的事。渐渐地,他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确保每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动手操作环节。

  2020年7月,侯禹原定援藏一年时间临近结束,可他并不甘心就此回去:专业建设刚具雏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学生才上了一年学,很多技能还没有教完;当地的师资还不完备,还有很多可以传授的经验……桩桩件件就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侯禹心头,让他无法割舍。在辗转反侧了几天后,他最终决定:留在西藏,再干一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