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李老师:
“放学以后,晓鸥在书上乱画,我斥责了他两句,他流着泪对我说‘在家呆着不好,在学校李老师不说晓鸥。’从这话中,以及他平日的一些只言片语里,我感觉到孩子与您亲切的友善的良好感情……这个学期与以往不同,晓鸥让我很轻松。”
这是一封家长手写信,被李荣珍藏在文件夹里20多年。同样被珍藏在这里的,还有李荣每一年的工作总结、教学心得、获奖证书。33年的特殊教育生涯,有青涩、有动摇,有泪水、有欣慰,有感动、更有坚守。
李荣在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工作了33年,这是一所为智障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学校。学校自1981年招收智力障碍儿童入学。
一句“不怪你”让她留下来
“我找到工作了,在西城区培智学校。”1988年,刚毕业的李荣将这个消息告诉亲人和朋友,得到了不同反馈。父母、表哥直发愁。表哥隔三差五就跟她说:“咱们换个工作成不成?”李荣的朋友反而“羡慕”,因为他们第一次听到“培智”这个词,还以为是培养超能儿童的。可李荣解释完后,朋友们一下子愣了。
李荣也动摇过。尤其是带着孩子们去春游时,孩子们不少是唐氏儿童,长得跟普通孩子有些不同,总会引起围观,路人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他们,窃窃私语。在一次组织学生看电影结束后,返校时少了一个孩子,李荣一边和同事一起焦急寻找,一边给家长打电话。找了几个小时,总算把孩子找了回来。李荣将孩子交到家长手里,已经做好了家长对自己发火的准备,没想到对方拍拍她,说:“不怪你,孩子不好管,我知道你也不容易。”
“只要有一个人理解我,我就要坚持做下去。”李荣下了决心。
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闹脾气,打了一位老师。李荣上去想要拉住孩子,孩子却突然冲着她打了过去。害怕、委屈瞬间就涌上来了。忍着疼,李荣协助同事把失控的孩子稳住。前辈老师来安慰李荣,不好意思在同事面前落泪的她直到晚上回到家才躲起来哭了。
工作久了,李荣发现,一件事带来的委屈,会被另一件事治愈。有一天,李荣生病了,班里一个孩子把两毛钱塞到她手里,说是给她治病的钱。其他老师看见了,就问这个孩子:“你为什么要给李老师钱治病呢?”孩子特别认真地回答:“因为我是李老师的‘儿子’!”
教会一个孩子握勺吃饭用了一学期
随着近年来融合教育的深入,智商程度稍好的孩子选择在普通校随班就读,进入培智学校的孩子智商水平也越来越低。每个进入培智学校的孩子都要经过医院的测试和评估,智商都在70以下。这让老师们的工作越来越难。
学生小玲10岁了还不会自己握勺吃饭,每次吃饭都要人喂。李荣和另一个老师一起,从教小玲三根手指捏在一起这个动作开始,一遍遍地反复示范,捏手指、拿勺子、抬胳膊、挖饭、转手腕、握住勺子、把饭送到嘴边……有时孩子练得发脾气,两人依然一遍遍耐心地教。教了整整一学期,小玲终于学会用勺子吃饭。可还没等李荣高兴多久,过了个假期返校,小玲又回到要老师喂饭的状态,否则就大吵大闹。询问了家长,李荣才知道是因为家长嫌孩子自己吃饭太慢,忍不住就上手喂。李荣从头开始,又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把小玲教会。
把孩子们的优点放大再放大
在校园里,一个会跳舞的孩子向李荣打招呼的方式是冲着她来个高抬腿。李荣的回应是:竖起两个大拇指,高声称赞:“哇!你怎么这么棒啊!”得了夸奖的孩子很开心,下次见到她就再来一个更高的高抬腿。
有一个孩子平时不和其他同学接触,在课间总是跑到厕所里往小便池扔木棍,或是把厕所里的水龙头打开……李荣接班后发现这个学生写字很好看,就在班里不断表扬他。事后家长来到学校找到李荣说,孩子回家非常兴奋,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在学校得到表扬。从那次表扬后,孩子有了很大进步,也不再扔木棍、拧水龙头了。
李荣用鼓励和夸赞表达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她表达喜欢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有的孩子上课时会摸一摸李荣的手,有的孩子会跑过去揪一揪她的头发,有的孩子在家长会上指着李荣说:“这是我的亲妈妈!”
李荣说,孩子们纯真的喜爱,就是她最好的回报。
“不管你放不放弃,我一定不放弃”
鹏鹏10岁时被诊断为智障、自闭。在来到培智学校前,他上过学前班,还在普小就读一年。鹏鹏的父母学历较高,对他的期望也很高,母亲辞掉高薪工作,在家专职看管并教育他。在鹏鹏就读培智学校的年底,父母又生了二胎。
鹏鹏在培智学校上学的第一年,情绪波动较大,每当情绪烦躁时会把自己或同学的桌椅推倒,有时会在地上打滚哭闹。第二学年开始时,他每天第二节课后都会有情绪烦躁的表现,开始打同学,无论见到什么东西都扔,到最后会边在地上打滚,边踢老师。老师躲,他就追着踢,每次都哭到声嘶力竭,要求老师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来接他。一开始,李荣以为鹏鹏是不适应新学期,但这样的情况延续了一个月后,李荣推翻了这一判断,认为他的情绪变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李荣跟鹏鹏的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发现二胎到来后,爷爷奶奶不自觉地把两个孩子作比较,对鹏鹏的态度不像从前,这或许让鹏鹏没有了安全感。
李荣在与学校商量后,给鹏鹏妈妈找了一间教室旁边的房间陪读。每到课间,他都到那间教室看看妈妈,然后就安静地回到教室。这样陪读了一段时间后,鹏鹏的情绪稳定了很多。新学期开始了,李荣又与家长一起制定了新计划:取消家长陪读,改用奖励小红花的方法。鹏鹏如果连续几天表现都很好,就会得到一枚小红花,当攒够3枚小红花后,鹏鹏妈妈就带他在“亲情日”去游览参观他喜欢的地方作为奖励。过了一个多月,成效出来了。每当鹏鹏做错事情、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李荣就提示他:“你怎样做才能得到今天的小红花呢?”他就会立即改正错误,情绪也会很快平复。
有的家长愿意听老师的建议,也有一些家长选择放弃。曾经有个孩子,原本家人非常宠他,后来父母生了二胎,过了几年就将儿子送到了福利机构,一个多月才去看他一次。有的家庭会把“不正常”的孩子藏在家里,觉得“丢人”,有了二胎之后便对“不正常”的孩子更加没有耐心。李荣跟家长们聊过,一个家长的话让她不知该怎么回答:“李老师,你很难体会到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正常’孩子的心情。”
连家长都放弃了,老师还要坚持下去吗?李荣说:“我不管你放不放弃,我一定不放弃!”
培智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普通校不完全相同,主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能融入社会,独立生活。学校里有10多个主题教室,如交通、超市、家居等。在超市主题教室里,老师在每件商品上标注价钱,告诉孩子元、角、分如何识别,学会购物;在交通教室里,老师教孩子如何看红绿灯,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通行。智障孩子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的个别化,每个孩子都要单独设计一套学习方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商程度都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也不同,教起来千差万别。
李荣想让孩子们掌握生存技能,能有尊严地生活。
希望孩子们走得再远一点
李荣带过一个职业劳动班,班里孩子们在培智学校已经算是“拔尖”。在培智学校,有个孩子学扫地学了6年。教了千百次后,这个孩子拿到扫帚仍然只会在地上乱舞。而这个班的孩子,每次大扫除时不需要老师参与,自己就能协调分配好任务并完成。学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快餐店的工作,可一个月的试用期结束,学生就被辞退了,理由是“薯条炸得太慢了。”这让李荣特别难受:“我知道孩子们可以做好的,只要再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再多一点耐心等等他们。他们,真的是很棒的孩子。”李荣希望对孩子们的包容和接纳,能够从培智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晓鸥是从唐山慕名而来的学生,因为爸爸是音乐人,所以晓鸥从小就学拉手风琴、弹钢琴。虽然会演奏乐器,他却是个智障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见到谁他都只会说一句“你叫什么呀?”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对方叫什么,只是不会说别的话。而这个当时只会说这一句话的孩子,却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级比赛和演出,拿了很多奖。
希望孩子们能走得远一些,再远一些。这是李荣最质朴的心愿。哪怕只有一点微光,她也决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