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宋 迪
王楠,是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一名高中教师,是2021学年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校教师照片墙上的她,笑容温暖,既阳光又温柔。还未见时,就不禁引人猜想,是什么让这样一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扎根特教,一干就是15年。
说起特殊教育,好像少了一分普教的威严与光环,多了三分收获的艰辛与苦楚。见到王老师,她向阳而来,光影下由内而外的笑容,就算戴着口罩也可以感受得到。或许只有这样的笑容,才可以坚守在特教岗位上温暖这里的孩子们。不同于照片墙上的她,眼角的皱纹和略显消瘦的样子,是她15年来的育人勋章。然而这背后的故事,让她在回忆伊始,落泪了……
笑中带泪: 那些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王楠,很难想象内心如此柔软的人还兼具那样坚韧的力量。如果不是心有大爱,又是什么让她笑中带泪、眼里有光。
即使是这样“强大”的人,也曾因为“心累”,暂别了两年班主任岗位。当时有个学生父母离异,他感觉自己被抛弃,因为害怕受到伤害,对所有人心存戒心。王楠为帮助他付出了很多。学校成人仪式上,这名学生的父母没有给他写信,王楠就为他写了一封。她希望自己可以温暖学生,帮助他建立起对别人的信任,但收效甚微。日积月累的无力感压得王楠喘不过气来,她不知道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还是认识不到位。在这届学生毕业后,她便申请从班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缓一缓。
迷茫或许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经过两年的沉淀与反思,特别是在与自己孩子共同成长中,她感悟到很多:“老师给学生的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要想给学生所需要的,就要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里,了解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教育是一场修行,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成长轨迹,我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关爱与陪伴。”于是,又送走一届学生后,她选择“接着干”。
今年北京联合大学单考单招考试前夕,班里的小赵发来信息:“老师,我心里就是觉得没底,这次考试我感觉真的很关键。”“难受”“挺怕的”“有点儿担心”……王楠说,她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怕”。她一边接收着他的情绪信号,一边在头脑中快速寻找策略来缓解他的压力。小赵平时就比较注意周围人对他的评价,自信心不强。当他面对高考时,可以看出他的患得患失,担心外界因素导致自己做得不好,达不到他人期望,因此焦虑不安。在疏导过程中,王楠帮助小赵接纳不良情绪,发掘真正自我,依靠自身进行内在改变。最终,小赵考入了理想的高校,还回来看望了老师。“我们现在可亲近了!”看着王楠脸上的笑容,或许她融化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自己。如今,她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和深入了,也能更加关注学生情绪背后的“自我”,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产生价值认同。
特教孩子不像普校学生,由于从小听力障碍,致使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缓慢或造成了断层,对文字的理解是凌乱、不完整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也是困难重重。但王楠心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笑着说:“不能等学生毕业的时候叫别人说‘你的语文是谁教的’。”于是,她坚持和唐老师一起带着学生做“整本书阅读”,像普校的孩子一样读名著,读《老人与海》、读《骆驼祥子》等,写读后感。虽然特教学生的阅读体系很难建立,但通过不断探寻方法,一段时间过后,王楠发现效果明显:“即使有的孩子可能不能完全改变语言体系,但这种教学方式却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也从中收获了成就感,这种自信的成长是非常可贵的。”就像找到了特教学生心灵的突破口,王楠噙着泪水的眼里,仿佛有光。
泪水: 这些孩子特别不容易
研究生期间,王楠认识了北京启喑实验学校的唐老师。经过多次交流,她萌生了做一名特教教师的想法。她喜欢古汉语、也研究古汉语,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教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受到唐老师的感染,这个真诚直率的内蒙姑娘就这样踏上了特教之路,决心试一试,在特教岗位上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听她讲述,这个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决定做得那么平淡,但才刚说起15年来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忽然哽咽了:“这些孩子特别不容易……”这也是采访过程中,王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王楠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孩子,认识他们的“特殊”。她发现,特教孩子的内心十分孤独,他们渴望得到认同,也需要更多的陪伴与守护。她逐渐理解他们,并通过家访走近孩子的内心。
多年来的教育经历,让王楠深感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她说,特别是对特教学生而言,他们的活动空间比较小,有时还会觉得被遗忘,价值感不强,因此有的孩子会比较封闭,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密切联系。很多时候,她会花上几个小时听家长倾诉,甚至会聊到深夜,只因家长同样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和家长的交流中,她发现其实这些家庭表面给予特教孩子的吃穿用度可能与普校学生没有什么太大差异,但他们的生活却步履维艰。“哪个父母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很多期望呢?他们的期待其实很简单,将来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吃穿不愁。可这些孩子的心灵又由谁来守护呢?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更加感受到学生的不易、家庭生活的不易。如今社会对特教的理解度越来越高了,可对孩子们的深层关怀还需要做更多。”在越来越沉重的思考面前,王楠有时也很迷茫,但就像当初唐老师说的那样,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她愿意做学生走向社会的那座桥梁。
欢笑: 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
“15年来,收获最大的可能是我自己。这些年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我遇到问题时也能更深入地分析原因,认识他们,也认识自己。”王楠说,她不愿站在15年的功劳簿上。她很欣喜这些年通过读书和课程培训,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现在遇到问题,她有时也会利用“冰山理论”给自己画个图。她说,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有时感到无力就读读书、和老师们聊一聊,寻找解决办法。她相信,只要真心付出,孩子们是可以感受到的。
即使这样,她也曾经历过两次被学生微信拉黑的经历。这两名学生都是重组家庭,这让他们内心敏感,不愿意别人走进自己的生活。曾经的老师比较严厉,种种原因使得他们更封闭自己。起初的王楠十分沮丧,觉得自己倾情付出竟然被“嫌弃”。她静下心来给自己画了座“冰山”,在分析得到自我认可后,她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进行了沟通,聊到最后,孩子脸红了。她知道自己赢回了学生的信任,也在几天后发消息的时候发现自己被加回了好友。这些“斗智斗勇”的过往中,王楠能够包容更多的事情,也更加走近了孩子们的内心。
原生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复杂情感等,都会对孩子产生较深的影响。她不断地接触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遇到问题不断然下结论。曾经有名学生的父亲“告状”,说他用手机软件监控孩子,发现他玩儿了4小时手机还在玩儿。这令王楠哭笑不得。她语重心长地说:“您和孩子是平等的,要求孩子做到先要自己做到。”她往往建议家长通过孩子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挑孩子的毛病,要言行一致。这也是她为人母后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收获。通过沟通交流,她和更多的家长达成了一致:“不试图去改变谁,但如果孩子觉得父母和老师说得对,我们便与孩子一起去尝试改变。”
现在讲到这些往事,王楠会笑自己当初不够成熟、不够智慧。可以看出,经历过一届届学生的“锤炼”,她淡定了许多,也学会如何在润物无声中帮助迷途的学生走向阳光。或许是岁月的积淀让她成熟稳重了,但在这样一位特教教师的欢声笑语背后,支撑她过尽千帆的,一定是那颗守望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