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走近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扶贫团队

发布时间:2021-05-17 期号: 1555期

本报记者 许 卉

 

  “扶贫先扶智,要发挥我们的专业优势,为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帮扶。让更多的老师收获成长,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我们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责任和担当,海淀的教研员理应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情怀!”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说。

  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不久前,罗滨被评为北京市扶贫协作先进个人。“十八大”以来,她和团队的足迹遍布祖国南北,对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教育帮扶。从新疆和田,到内蒙古科右前旗、敖汉旗,从河北赤城县、易县、昌黎县,到湖北省丹江口市,从云南省怒江州、四川省凉山州到贵州省望谟县、晴隆县……都留有他们帮扶的印记。他们在贫困地区开展“造血式”帮扶,“海淀教研之花”在各地争相绽放。

  只要被需要,就充满幸福感

  “成立海淀进校科右前旗研修基地,是科右前旗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实现前旗教育事业跨越式赶超的一次难得机遇。感谢罗滨校长带领海淀进校对前旗教育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无私援助,为前旗教育事业整体向前发展作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不久前,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专门给罗滨送来感谢信。

  “只要被需要,我们的工作就充满动力,幸福感也是巨大的。”这是罗滨和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科右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国家扶贫攻坚,科右前旗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教育发展的路困难且漫长,海淀进校团队承担起对口支援的重任。

  教育帮扶,最怕水土不服。海淀的教育理念较为先进,但在当地能不能推进下去?如果只是把名师带过去给当地老师上几堂课,这种“粗放式”“简单化”的帮扶不是罗滨想要的。每一次教育帮扶的背后,罗滨和团队都要做需求调研,充分分析当地情况,力争帮扶有落点、有效果,真正让帮扶发挥“点燃”的作用,从而改善当地的教育生态。

  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团队了解了科右前旗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区域整体上看,中小学办学质量亟待进一步提升;从队伍建设上看,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亟需提高;作为教育智库的教师培训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专业研训的能力还不够;学生淳朴可爱,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强则教育强,罗滨果断提出工作重点:帮助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全面提升研训员的素养,这两点是关乎科右前旗教育质量未来提升的核心和关键。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罗滨带领团队对帮扶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罗滨两次到科右前旗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听课、会商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教育现状和发展需求,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方式进行多轮次磋商,围绕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职能定位、运行保障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在海淀区教育工委、区教委支持下,2019年9月,海淀进校与科右前旗教育局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签约,开展系列帮扶;2020年5月,海淀进校又与新成立的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签约。为让教育帮扶工作更深入,2020年8月,学校派海淀进校中教研副主任夏满到科右前旗挂职3个月,直接支援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发布21个纲领文件,召开4个教育教学大会,举办10场讲座,调研18所学校,进班听课41节……这是夏满在科右前旗任职3个月内做的工作。实际上,他的帮扶工作时长远超过3个月。从科右前旗回来后的10个月里,夏满还会时常接到当地老师的电话,线上的沟通与交流更是随时在进行。教学工作中有了哪些新的突破,又遇到了哪些问题,被帮扶地区的老师一个电话打过来,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3个多小时。

  2020年9月20日,50名科右前旗研训员、骨干教师来到海淀,围绕“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主题,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培训。罗滨亲自规划设计研修方案,突出了“私人订制”特点,聚焦重点问题,借助进阶课程,提升教研设计与实施能力,量身定制不同主题的工作坊研修、跟岗学习。培训结束后,老师大呼过瘾。这种“浸润式”的培训,让他们受益。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通过坊主精心设计的问题和丰富的学习任务,将问题讨论、任务驱动、浸润学习和反思行动融为一体,经验被唤醒,学习过程更成为能力增长的过程,深度参与带来了深刻思考。

  为巩固培训成果,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纵深发展,2020年11月初,“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科右前旗研修基地”设立。罗滨带领由特级教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员团队,赴科右前旗开展专项调研暨“组团式”送研送教活动。她为500多位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做了“用专业和敬业为教师成长赋能”报告。送教团队还带去了研究课、评课、微讲座等“大礼包”。之后,科右前旗的教研员首先对研究课进行评析,然后海淀进校教研员再对课程和教研活动点评,手把手指导。最后,海淀教研员还以微讲座形式,作了教研现场的示范。

  除了有工作热情外,还要有良好的机制保障。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更新职能、明确任务、创新机制,在当地乃至内蒙古自治区都具有一定前瞻性。为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罗滨带领团队确定研究机制,定期线上交流,让工作目标更加具体详细;为了让每项工作更有落点,确定了责任人机制,每项工作便于追溯,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分工协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让工作环环相扣,确定了时间清单机制,不仅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也清晰可见。

  为了让帮扶工作更具实效,海淀进校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2020年10月,海淀进校为怒江州专兼职教研员设计了为期1年的“金色种子计划专项研修。来自怒江州7个民族的79名专兼职教研员借助进阶课程,不断提升教研设计与实施能力。

  种子撒下了,还要让它生根、发芽

  今年4月9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1109名州外人士授予首届“怒江州荣誉市民”称号,褒奖他们在“十三五”期间对怒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海淀进校工会主席赵杰志也在名单中。

  怒江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罗滨和赵杰志曾3次带领团队到怒江,深入州、县、乡镇近十余所学校听课,与百余位学校干部教师进行座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明晰帮扶思路,找出问题症节,结合需求开设教学干部研修、教研员研修、骨干教师研修、学科教师研修课程等,形成立体发展的网络。

  每次赴当地送教前,罗滨都会让每个人想清楚3大问题:第一,海淀教师团队是去“送”什么的?罗滨说,送的是海淀区优秀的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和成功经验,是海淀区开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成长途径,但这些内容都要和当地需求相匹配,请的专家、做的讲座都要适应当地教育环境。第二,具体怎么“送”?通过什么形式“送”?罗滨认为,送教的形式应是多样的,不能去了之后只是讲课、做讲座,示范课、教学研讨、主题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坊等形式要一起实施,做讲座也要做得不一样,可以有专题讲座,也可以有微讲座。第三,送教下乡应该由谁来送?罗滨说,送教的人也应是多元的,不只是专家。在这个送教团队里,既有学员也有导师,也有从北京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请来的项目专家,以及基地的项目组。明确了这3大问题,海淀进校基地带领学员、导师、专家组成的“送教小分队”,奔赴祖国各地。

  短期送教不同于长期驻扎,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天内让当地老师最大限度地接收“海淀信号”是送教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2018年暑假到2019年底,送教小分队成员一直处于出差状态。一年半时间里,他们走了10个省市。有的被帮扶地区在山里,项目组成员要先坐几小时飞机,再坐六七个小时的车,一路辗转,抵达送教点时经常是半夜,如果遇上在山里迷路了,就要更晚一些。

  作为挂职贡山县教体局副局长,赵杰志带领韩巍巍、李静老师到泸水一小、丙中洛中学、丙中洛小学、贡山一中、茨开镇中心小学等学校进入课堂调研。贡山县是整个怒江州最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一旦雨季把道路冲毁,这里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因距离远、出行不便,老师出去学习不容易,外边的专家进去送教也很困难。教师队伍建设成了当地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整个县有约600名教师,其中80%以上的教师是外县或外省的。教师流失频繁、队伍不稳定,给当地的教育工作开展带来很大困难。此外,当地学情也比较复杂,每个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或孤儿,还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贡山县贫困县安置点分散,很多家长不会说普通话,给教师家访造成很多困难。 孩子们在课堂上对学习不感兴趣 ,多数孩子对于“通过上学之后能做什么?”是没有认知的。学生之间没有竞争意识,对自己没有期待,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研团队里的老师提出建议:在每个班成立学习小组,并设立奖励机制,小组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得到奖励,孩子们有了集体意识,积极性有了很大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从此便成了当地的一项教育机制。

  云南省威信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雄鸡啼叫,三省皆闻”,因此也叫“鸡鸣三省”。送教团队到了之后发现,当地的老师非常好学,积极发言、表达能力也较好,对自己怎样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有自己的见解和规划,但由于交通不便,当地的老师学习机会很少,大家想把课堂变得更活泼,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又该怎样去解决。有些孩子上课听讲特别认真,但成绩不佳,老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改变。教研团队听了几堂课,发现了问题: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设计比较少。送教团队给老师上了一堂示范课。讲课过程中,教研团队老师不要求学生记笔记。讲完之后教研团老师请每两名学生结成小组,每个人给对方讲一讲老师教了什么,讲完之后学生再每四人一组,讨论刚才老师讲的问题中能提炼出哪些关键词。多轮讨论完成后,老师问:“哪位同学能够把刚才老师讲的内容再给大家讲一遍?”有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有模有样地将本堂课的知识点梳理了出来。“现在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把老师讲的、你们相互讨论的、这位同学总结的,写在笔记本上。”就这样,知识点在孩子们的相互讨论、提问、总结中变得生动起来,这堂课就变成了学生深度参与的课。

  种子撒下了,还要让它生根、发芽。从驻地回来后,送教团队依然与当地老师保持联系,每两周进行一次线上研讨。当地的老师说一说这两周教学上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解决的效果如何?没有效果的话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研讨的问题都是非常具体的。比如有的老师反映,当地的早读课流于形式,早读课没组织、没计划,学生在课上“放羊”,有的学校干脆就没有早读课。于是送教小组就出谋划策,对有效利用早读课拿出了方案。

  在送教中,团队没有局限于自己的学科或专业,发挥了很多自己的专长和社会资源,做了很多教学之外的事。一位“90后”美术老师在驻地调研时发现学校的墙都是空白的,用了一个多月将这些墙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墙。另一位老师去一所学校调研,发现学校缺少经费、学生没有校服,就发了一条朋友圈向外界寻求帮助,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2019年以来,近100名海淀教研员到几个贫困地区开展送教活动,受益教师超过10000人次;200余名贫困地区干部教师来到海淀跟岗学习、专项研修。

  百花齐放,才是教育扶贫的目的

  教育帮扶的意义是什么?不止是让当地的孩子和老师看到什么是优质教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不断改进发展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优质教育。教育均衡是教育努力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海淀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一股脑地堆过去。

  海淀进校的教育帮扶,不是顶岗上课,而是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点燃”,是罗滨和她的团队最常挂在嘴边的词。点燃当地教师对教学的热情,点燃他们“想做点事儿”的干劲儿,通过帮扶,让当地的教育能够产生活力。“我们离开之后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能够留下来,成为当地真正激活教育内涵的东西”是每个团队成员在思索的问题。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扶贫工作越来越精准、精细。仅“送教”就有多种形式。一种是“送教”——派海淀老师去给当地老师上示范课,示范课后,和老师一起针对“教”与“学”开展研讨,引发当地老师对什么是好课的思考;一种是“送教送研”——同样的一堂课,送教团队上一节,当地老师上一节,这两堂课有什么区别?当地老师感觉如何?大家一起分析,教育的理念应该是什么,对孩子的指导有什么更好的方式。除了上课之外,教研员还会手把手地跟老师分析这两节课各有什么优点,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还有一种是“送研送教”——当地老师上1至2节研究课,请当地骨干教师、当地教研员对这节课进行评价,然后由海淀教研员站在另一个课程视角进行评价。评价之后,海淀教研员再针对如何上好课程,做一个微讲座。通过进阶的培训课程,当地骨干教师和研训员不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终形成推动当地教育发展的动力。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原来教育还有这么多种可能”,是被帮扶地区老师最常说的话。在各种研讨、讲座中, 被帮扶地区之间也相互取经。有时,一个被帮扶地区取得了有效成果也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对象,“海淀经验”的种子就这样在当地的土壤中成长。

  在推进机构建设时,罗滨还确定了另一个突破重点:加强教研员队伍的建设,让教研活动真正开展起来。2020年疫情期间,海淀进校组织系列线上专题培训活动,研训员、骨干教师多次参与。这些老师和海淀的老师同步,系统了解线上教学的特点和策略,为他们开展“停课不停学”的实践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去年4月,赵杰志通过云平台为教师发展中心全体成员做主题为《专业提升 持续施力》的讲座,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分析,为科右前旗研训员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

  好的教育帮扶,就要持续提升当地“造血”功能。海淀进校干部和教研员为贫困地区系统设计了四类研修课程:教学干部研修课程、教研员研修课程、骨干教师研修课程、学科教师研修课程,立体化教师发展网络,成为推动该地区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仅2020年1月至今,为帮扶地区干部教师进行线上培训,超过60000人次参与。老师通过留言、互动的方式及时交流学习的感受,发言、感受发表超过10000人次。疫情期间,海淀进校为对口帮扶地区的老师送去了5000多节优质的空中课堂资源,在线上对4000余名干部教师开展了专题培训。

  充分发挥海淀进校的专业优势,为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有效的教育帮扶,让更多的老师收获成长,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让海淀教育的种子,在当地的土壤中开出绚烂的花,让孩子和老师真正享有教育带来的幸福感,这是罗滨和团队最质朴的心愿。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