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课活起来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文并摄
提起思政课,很多学生会觉得略显枯燥。那么,如何才能讲好思政课?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日前,来自全国各地上百所高校及中小学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就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共同体正式成立。
横向:
思政课走进各科课堂
走进论坛举办地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在课程展示中可以看到,思政课已不局限于本学科课堂,而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此次展示课程主题为“对话”。高一年级生涯规划课程聚焦“对话未来”,教学生如何启迪他人、提升自己、获得力量,实现幸福快乐的人生。老师让学生在纸上写下人生九宫格,内容包括当下遇到的困境、解决困境的途径、当下的目标、如何利用手头资源实现目标等9项,然后以组为单位,分别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初一年级的地理课主题为“对话时代——从死亡之海到沙漠绿洲的沧桑巨变”,同学结合治沙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纪录片形式,学生直观了解了“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激发他们主动关心中国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中学初一地理教师张营华说,之所以选择库布齐沙漠治理这个主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沙漠治理过程中的中国方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中国未来一代,对于祖国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
“回想2020年,你们印象最深的事件是什么?”在初二生物课堂上,老师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免疫系统,但老师并不是单纯地讲解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点与新冠肺炎疫情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应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勇敢站出来,作出应有的贡献。历史课讲述复兴之路上的党史、物理课从核电站的应用讲到核能对中国发展的作用……一节节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爱国、责任、环保等思政理念的教育。
纵向:
大中小三阶段有机衔接
活动当天,北京邮电大学师生和十一中学高二年级师生以“对话未来”为主题,北京工业大学师生和十一中学高一年级师生以“对话英雄”为主题,分别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小学和初中也就同一主题分别进行衔接教学展示,这样大跨度的纵向同课异构,目前还属北京首创。
在“对话未来”课堂上,教师通过分享父母写给孩子的一封信,引导学生思考担当、奉献、坚持、勇敢、奋斗等优秀品质。学生张达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很忙,问他去做什么,他总是说加班。长大后,她了解了父亲工作的特殊性质,才明白藏在这句简单回答背后的责任感,解开了长久以来对父亲的误解,并立志要向父亲学习,不轻易放弃梦想。课程中还邀请家长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课,让学生面对镜头与父母对话,表达感恩之情。由远及近拉近学生,在他们内心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裴晓军设计的“对话未来”课程,针对大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选择了“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这一主题。通过展示中国这波澜壮阔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和时代同进步,实现个人完美升华,最终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北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晔说,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思政课程该怎么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两者在大的教学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中学课堂要更关注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升和情感认知塑造,而大学课堂要侧重理论逻辑和主流价值观的生成。从教学方法来说,中学采用双向沟通式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其在参与中获得存在感。而大学则运用推理式、判断式的教学方法,用小情感化解大社会,用小解读解构大斗争,凸显阶级性、小我大我问题、忠与孝的问题,着力释疑解惑,传导主流意识问题,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在教学效果上,中学课堂着重养成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家长的沟通,同学间的合作能力,树立忠心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课堂的目的在于夯实理论基础,铸就使命担当,注重理想信念的铸牢,使大学生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
联盟:
整体设计大中小一体化课程
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共同体也于当天正式成立。据介绍,共同体是由从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致力于在大思政课实践和学段衔接创新探索的中小学校,自愿申请加入的全国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洪荣说,目前的思政课各段有各自的目标,但目标间衔接性、针对性不强,因此现在思政课要按大中小一体化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实践。在不同阶段,由不同内容形成辩证统一的思想,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如小学和初中阶段,更侧重启蒙情感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基本准则即可。高中阶段,就要形成一些知识结构。大学阶段,则更侧重理论教育,从理论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念和信仰。
为有效推进共同实践研究,国家社科思政专项《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组组长王锋代表主任单位发出共同体倡议:进一步强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致力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与时代大势结合、与历史文化结合,在大思政课程实践体系建设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新模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落地提供实施方案和可行路径。聚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和专业化建设,壮大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鼓励更多致力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教师加入进来;强化衔接对接、协作协同,依托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努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教育问题,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持续努力。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于2020年加入北京工业大学全国社科思政专项课题组,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衔接机制研究”。该校在长期的思政课实践探索中形成“大思政课”课程实践体系,成立大思政课研究室,还深入探索党建引领、家校一体化的班级组导师制度,构建学校为主体的大思政课实践模式,形成大思政课格局,同步进行了基于“完整人格教育”的新生涯德育实践体系探索等,取得一定经验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