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迷网络游戏中走出需寻找替代活动

发布时间:2021-04-06 期号: 1543期

中国教育科学院丰台实验学校教师 高艳华

 

  考试临近,小欣本想着按事先拟定的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可一回到家忍不住又玩起了网络游戏。时间过去了1个多小时,父母不禁埋怨:“马上就要考试了,你怎么老是玩游戏?”到了周末,本想着玩两局就睡觉,可一不留神就玩到天亮。小欣心里为自己控制不住玩游戏的冲动而倍感自责……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今天让我们一起谈谈,网络游戏为何让考生沉迷其中。

  尽管网络游戏被看成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但除了放松,它也能满足内心的一些需求。比如,在游戏中,朋友组队邀请,不去好像不合适,总要加入一下以示存在感;现实生活中,你可能和某个同学说不上几句话,但在网络游戏里大家却可以一起组队。在现实生活中,你或许很难与他人找到共同话题,但在虚拟世界里,你可能成为游戏中的关键人物……团队配合的默契度,游戏胜利的成就感,可能使青少年在短时间内充满自豪和喜悦。在备考复习任务繁重,尤其是没有目标、前景迷茫时,青少年朋友通过游戏暂时远离了负面情绪,找回了控制感。而网络游戏的关卡设置,使游戏者不能一直取胜。面对时常的失败,游戏者不仅没有灰心,反而不断尝试。在强烈的心理刺激与驱动下,部分青少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强烈感官体验对大脑不断刺激造成的不良结果。

  网络游戏更容易让考生产生心流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心流产生的同时,个人会产生高度兴奋及充实感。而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有清楚目标、有立即回馈的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心流体验。在这类活动中,我们会专注一致,体验到十足的自主控制感,忧虑感也在这样的活动中消失殆尽。而网络游戏的过程基本上符合易产生心流体验的活动特征,因此部分青少年禁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沉迷网络游戏带来的危害,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我们要认真倾听自己的心声,及时发现那些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网络游戏让一些青少年欲罢不能,究竟是它满足了这些孩子的社交需要?还是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亦或是它帮助孩子暂时缓解了负面情绪?这些都需要青少年主动刨析和发现。只有看清自己真实的内心需要,才有可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找到应对之策。而网络游戏,只是满足内心需求的方式之一,但并不唯一。

  在清楚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后,可以试着根据需要寻找替代活动。例如,如果为了缓解负面情绪,可以选择运动、听音乐等方式。运动是容易让人产生心流体验,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打篮球、骑行、登山、徒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考生可以每周约定一个固定时间,和几个朋友一起登山跑步,这样既有益身心健康,又能增进彼此的友情,一举多得,益处良多。

  对于正在备考的考生,可在学习上设置一个清晰明确、难度适中的小目标。具体的目标,让考生知道在做什么;能够衡量的目标,让考生知道目标是否达成,并及时获得反馈;易于操作的目标,让考生马上可以落实于行动;难度适当的目标,更利于达成,增加考生自信;有时限的目标,会让考生在有限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完成目标时,建议考生适当给予自己鼓励或奖励,这样会让考生更好地体验到目标达成所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对青少年来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亦或困难是正常的。希望考生不要退缩,更不要放弃,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学习,健康生活。相信考生都能从成长中收获进步与快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