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本市日前发布《“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将进一步推进校园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建设,鼓励每所学校配备1名专(兼)职校园营养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本校学生营养餐配餐、校内营养宣教、现场活动指导和营养咨询等工作。截止到2025年,所有中小学校基本配齐专(兼)职校园营养健康管理人员。这是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的。
多途径传播
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知识
本市将完善“营”在校园平衡膳食行动公众微信号的宣传内容,提供专业、有针对性的营养健康知识,让公众号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及大众获取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知识的专业园地。充分发挥各级疾控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中小学保健所等官方网站作用,并鼓励学校通过本校网站开展膳食营养宣传,搭建宣传营养知识、交流活动经验、全市互动学习的平台。建立营养和食品安全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展览展示、食品加工制作和食物营养配餐体验等方式,宣传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知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中小学生平衡膳食科普活动,围绕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营养周、中国学生营养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指引》等相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各区、各校开展各具特色的营养健康宣传实践活动。
本市还将整合资源,完善营养工作队伍,在原有专家团队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员组成,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学生食谱设计、宣传材料开发、营养咨询和指导等工作,为“营”在校园行动提供技术支撑。专家队伍还将指导中小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餐饮服务企业等为中小学生提供营养健康的食物,通过培训、竞赛、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使其掌握中小学生营养和平衡膳食基础知识,并探索改良传统烹饪工艺,开发减油减盐减糖食品。
每区至少建设1所
食育教育示范校
各区将开展食育教育示范校建设,结合《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指南》等标准规范,制定相关技术要求,至少选择1所学校试点建立示范校并逐步推广,通过营养健康和食育教育等活动,使学生养成平衡膳食的良好习惯并具备膳食营养的相关技能,督促、指导学校加强校园营养环境建设,优化学生膳食营养保障。
鼓励学校组织师生家长代表参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管理与监督,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试行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对陪餐家长提出的意见建议研究反馈,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鼓励学校开展营养宣传志愿活动,通过建立固定的营养志愿宣传点、参与在线营养志愿宣传活动等方式,使儿童青少年成为营养健康工作的参与者、宣传者、践行者,促进形成全社会关心、推动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
市、区两级卫生、教育部门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和行动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向,为制定下一阶段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膳食策略提供指导。
中小学生营养监测体系
将进一步完善
为掌握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素养与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本市将开展中小学生营养素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对超重、肥胖、消瘦、代谢异常等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指导,进行综合干预及效果评估。
营养监测将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考虑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选取北京市9个区(西城、丰台、大兴、平谷、昌平、延庆、密云、门头沟、石景山)作为调查点。调查对象覆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每区每年级调查不少于100人,每区不少于1200人,全市总调查人数不少于10800人。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由中小学生自填或在调查员的帮助下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生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素养、饮食行为等;中小学生的营养支持环境等;反映学生体格发育和学生常见病的指标,如身高、体重、贫血、龋齿、视力等以及反映学生认知和体质的指标。
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择北京市7个区(东城、海淀、朝阳、通州、顺义、房山、怀柔)作为监测区。调查对象覆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每区每年级不少于100人,每区不少于1200人,全市总调查人数不少于8400人。其中小学一至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和膳食调查。调查内容除营养监测外,还将监测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血压、腰围、血红蛋白等;对调查对象的生物样本开展血糖等代谢指标以及维生素A、D等营养状况指标的检测以及以家庭调味品称重结合3天24小时膳食回顾、食物频率法等收集学生膳食消费数据。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按照工作安排,2021年将制定出营养素养监测及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实施方案。2022年9月至12月开展营养素养监测现场调查。2023年9月至12月开展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现场调查。2025年将形成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素养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指导工作重点,推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进一步推进健康北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