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殿军
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广大中小学校科学有效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一般来说,不建议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必要时的家长联系、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普通的电话手表就可以实现。初中、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提倡带功能过多、昂贵的手机,且要加强统一管理。让学生带手机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学校要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可以用手机,什么时间不能用,还应让学生懂得手机的使用场合。学校应该将手机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每位教师、学生,然后由教师监督、学生互相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要把手机使用管理当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希望学生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举止行为,自觉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针对手机使用,在不该用的时候要管住自己,该用的时候要正确使用。同时,要让学生树立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会危害健康,尤其是影响视力的意识,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做到非必须不使用。
其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如何使用手机,学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规则,不能放任自流。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教师或是家长说了算,要全班师生或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制定规则本身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就愿意去遵守。班级制定的公约要跟家长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要求与在学校尽量保持一致,提高家校协同配合的教育效果。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规则一经制定,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并形成依照规则行事的良好习惯,从小做起,持之以恒。在发现学生有手机成瘾的苗头时,学校和家长要加强管理,及时矫正。
其三,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和工具。学生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公民,如果没有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将来会面临更多问题,甚至妨碍自身发展。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的辨别能力,分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对网上各种言论要有正确认识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手机,对提升信息素养是有帮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四,让学生懂得网络礼仪。要教会学生如何文明地使用手机,做有礼貌、有修养的人。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标点符号,如何用表情传递情绪。这样学生进入社会后使用社交软件时就会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形成清朗的网络环境。在手机使用管理方面,一定要有制度、有规则,并严格执行。但未成年人常常难以杜绝一些违反手机使用管理规则的行为。对此,学校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心,讲究批评教育艺术,不能简单粗暴地制定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学生手机等行为都不可取,这可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可以采取比较柔和的措施,比如积分制,即积够一定的正向分数就可以获得奖励,反之就要接受相应处罚,但要注意相关处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
十余年前,手机是一个新生事物。未来,我们很难预测会出现哪些更新的工具、更新的事物。现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将来学生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在面对更新的事物时做到正确驾驭、合理使用。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必须坚持“管”“教”结合,化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