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心理学专业硕士 房 馨
上海一位小学生的父亲,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怒之下点燃了一本笔记本,并将它扔到楼下,差点把邻居家烧了。网络上,有的网友戏称“胃本来就不好,每次辅导孩子作业,一生气就感觉胃在颤抖”。这看似是一场闹剧、一句笑话,但在这背后隐藏的却是无数父母遇到的共同问题——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父母教养压力过大,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帮助父母减轻教养压力。
教养压力是指父母在履行父母角色及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困难、焦虑、紧张等压力感。父母因素、儿童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父母教养压力。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期望、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与父母的教养压力有关。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在教养子女过程中越会感到力不从心;父母期望越高,对子女的要求越高;家庭经济地位越低,父母在教养中所能提供的资源就越少,教养压力就越大。
父母教养压力过大不仅会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体验,也会进一步影响子女的学业成绩。当父母教养压力过大时,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多,在教养过程中也越发失去耐心。子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当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就会倍感焦虑。长期下去,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学业成绩下滑,情绪上也会变得低落抑郁。因此,有必要及时调节父母教养压力。
父母教养方式分四种
我们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合适的教养方式会让父母和子女在相处过程中事半功倍。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要求孩子达到的标准和对孩子行为产生的敏感性,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独裁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四种。
权威型父母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制定适当的目标,对儿童不同的行为奖惩分明。同时,他们在情感上以一个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能够听取并尊重儿童的意见,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虽然这类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较高,但他们以一种温情的方式来鼓励子女完成目标。所以,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信心强,乐观向上。
独裁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只要求孩子服从命令。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子女缺乏独立性,一方面十分迫切地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又缺乏独立判断做出抉择的能力,并且失去了对生活的选择权,幸福感也较低。这类父母经常说,“你现在还小,根本什么都不懂”“我都是为你好,你按照我做的就行”。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理所当然地安排孩子的人生,孩子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权,生活也失去了乐趣。长期压榨下去,孩子的反抗心理越来越重,一旦暴发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放纵型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现在经济条件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家庭又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从吃喝到穿戴,父母都尽量满足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孩子很容易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更有的孩子会养成骄奢攀比的习气,提出一些超出父母能力范围的事情,比如买名牌产品。身为父母,无疑想给孩子最好的,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最好的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惯子等于“杀子”,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后一种教养方式是忽视型教养。这种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顾。比如一些父母,为了挣钱养家每天早出晚归或者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护。长此以往,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也缺乏信心。他们常常会想“是不是我不如别的人,所以我的父母才不愿意和我在一起。”这种自卑心理泛化,会导致孩子在其他方面也缺乏信心,难以成功。忽视型父母往往会缺席孩子重要的成长转折点,如果被人误导,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
很明显,这四种方式中权威型教养方式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但是很多父母实际上往往对这种方式持怀疑态度。比如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绝大多数父母采取的是独裁式方式,即“你一定要完成作业”“完不成作业不能出门”“完成作业之后才能玩游戏”。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每一科掌握的水平其实并不相同,因此在做作业上也应该有所侧重。一位初三学生向父亲抱怨作业负担太重,没有针对性。为了缓解女儿学业压力,父亲给班主任写信,建议老师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作业。老师同意后,女儿在写作业时变得有所侧重,将精力放在“短腿科目”上,一段时间后成绩节节高升,最终考上重点高中。可见,父母要在实际行动中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
改变两种不恰当
认知方式
要想行为上有所改变,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我们必须改变不恰当的认知。如今,父母普遍存在两种不恰当的认知方式。
第一种,很多父母认为只有考高分上大学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就会把成绩看得特别重要。每当考试来临之际,无形之中给孩子、也给自己形成很大压力。但是实际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从小学习成绩就不突出,高考也曾两次落榜。但就是成绩落后于大多数人的他,经过奋斗最终成为中国电商产业的传奇人物。所以,学习是孩子成功的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身为父母,我们鼓励孩子学知识、长见识,但成绩并非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指标。我们要从多方面来看待孩子,挖掘孩子的长处。
第二种,在面对孩子成长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管教孩子。我们能在成绩上对孩子提出要求,那以后呢?我们能对孩子提出一辈子的要求吗?最好的方式是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包括考试。所以不要把孩子考试变成“父母考试”,每当临考前一段时间,自己跟着孩子一起熬夜复习,也随着孩子处在焦虑状态。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发挥空间。成绩好,就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持;成绩一般,则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提升。
最后,我们应该提高自身抗压能力,合理舒缓压力。身为父母,如果每次考试来临之际就感到焦虑紧张,无形之中,我们会将这种氛围传递给孩子,并使孩子被这种紧张感所传染。考试没把孩子吓倒,反而把父母吓倒了。所以,我们应先调整自身,再指导教育孩子。研究表明,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做运动都有助于排解压力。其次,与他人倾诉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当我们感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可以听一些轻音乐,跑跑步,或者约同样为人父母的朋友或同事聊聊天,看看大家是如何做的。我们只有自己先学会缓解压力,才能指导孩子疏解压力。
身为父母的大人们一路走来,从孩子变成父母的角色,背负的担子越来越重,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只有及时处理好这些压力,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才能和孩子一起携手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