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教师 屈安娜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在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下,00后的初中生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化,同时这对中学教师也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期待。我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双肩挑”的新手老师,如何在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双入轨的同时,实现由关注生存向关注学生的成熟转变,不论对于学生发展还是老师专业成长都是重要的。
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强调人们用自己的积极品质去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重点由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关注人内心的积极心理体验,如成就感、价值感、归属感等;二是关注个人成长的能力,比如共情能力、爱的能力、创造能力等;三是关注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乐观、感恩、善良等。
在社会层面,“00后”享受物质生活优越的条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拥有更多体验机会;在科技层面,众多社交平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出现。“00后”中学生上网时间更长,内容更丰富,获取的信息也更多。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氛围更加民主、平等,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愿意选择倾听孩子的声音。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00后”初中生对待很多事物的想法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00后”初中生正处于学龄期、青春期两个阶段。在学龄期(6、7——12岁)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个时期,学生开始逐步体验能力与成功的关系。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情,获得教师、长辈的赞许,进而进一步获得进取心和胜任感。该阶段的学生渴望独立,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证明自己;在青春期(12——18岁)阶段的培养任务为帮助学生获得自我同一性。学生在这时开始思考自己在动机、能力、信念性格等概念的方向,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孩子由学龄前盲目地独立突显自我逐渐过渡到更愿意去思考周围个体的言行带来的影响,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初中生所面对的双入轨,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双入轨,也就是帮助学生做好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学段的转变意味着学生能力要求的转变。比如面对不同的科目能否养成记笔记、记事的习惯;在课上,能否做到遵守课堂规则、遵守课堂纪律;面对作业,是否能做好时间规划,认真完成;面对与老师、同学的相处,能否找到恰当的方式;面对集体活动,是否可以做到令行禁止等。
一部分“00后”初中生在课上、课下更愿意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展现自己的不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受个人经历、家庭氛围等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更倾向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在集体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正向引领;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观望状态,独立意识较弱,更多是追随班级大方向去调整自己的言行和想法。在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要引导学生发掘心理潜能,使学生在实现双入轨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生活。
在面对“00后”时,我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担任任课教师的角色内心是享受的。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性,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背后真实生活的情景的认识和思考;课程形式多样化,比如通过采访、编剧、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引领学生在思考“两难”故事的过程中逐步生成人生观、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更注重倾听孩子的想法,在想法的基础上生成知识。但当我把课堂组织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班级管理中时,我会感受到,生成的不是知识思路,而是“千奇百怪”的想法。这对正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新老师来说,在脑海时常出现的想法就是:“我这样做,其他同学会怎么看?”“我们班这个状态,其他同事会怎么想?”最初,我也更希望能让学生喜欢学校,认可我,接受我,喜欢我。这也愈发加深了我既想要满足学生各种不同需求但又想“控制好”学生的心理,加深了我的焦虑、迷茫,更多是无力感。
在这种挫败感的冲击下,我静下心反思发现,这些焦虑和紧张其实也传递给了学生。我开始调整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在认知调整后,我又感受到了自信和方向感。在面对学生的需求和想法时,我依旧会耐心倾听,但我会在满足集体教育大方向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需求合理性,不再焦虑不安,而是“见招拆招”。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我挖掘了自身情绪体验背后的爱、善良、公平、勇敢、创造力、活力、行为等积极品质,找到了方向,实现新教师“双肩挑”的过渡与平衡。
“双入轨”的出轨行为的引领——让学生成为积极心理的发现者
开学一个月,学生已经慢慢适应学校生活,在学校生活逐步呈现常态化。A同学是一位集体荣誉感较强、同时表达欲较强的孩子,在班级建设方面提出很多不错的想法。但令全班同学不舒服的是A同学的情绪表达方式。A同学的情绪“爆炸”往往出现在与其他同学想法相左时,具体表现为声音尖锐、青筋暴起、流泪。这与A同学的成长环境相关。他与同辈群体交往较少,更多是与隔代长辈在一起生活,其表达需求和想法的方式很容易让同学心里不舒服,继而激起矛盾。
在一次“沟通自己、沟通他人”的主题班会中,心理委员邀请同学分享自己不喜欢和喜欢的沟通方式(我担心会引起一些同学不太好的感受,提前提出“只描述行为与感受,不允许出现姓名”的要求)在几位同学发表言论后,A同学突然站起来,大喊:
“对,我就是没素质,怎么着吧,说的就跟自己多高尚一样,你们爱喜欢不喜欢,就跟谁喜欢你一样!”场面一度混乱,一小部分同学茫然,但大部分同学都将矛盾转向了A同学。话锋不太友好。我及时制止争吵,心理委员也转向我求助。A同学趴在桌子上哭泣。
我给了同学们1分钟时间冷静,问了大家几个问题:
“大家想一想,是你在乎的事物能够引起你的情绪,还是你不在乎的事情能够引起你的情绪波动?”
“A同学其实是在乎同学感受的,对么?”
“只不过有时我们会觉得他的方式会让人有一点点不舒服,对么?”
“那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该关注实质还是形式呢?”
“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改变自己容易还是改变他人容易呢?”
“在沟通时,我们要更关注方式还是更关注内容呢?”
“所以,我们大家对待A同学的行为,其实也表达了渴望为班级出一份力的责任意识,对么?”
“大家想一想,你喜欢争吵中自己的状态么?你的身体和你的内心舒服么?但其实我们对待一些不恰当行为表现出的拒绝也是对我们渴望友好对待要求的表达,是我们善良、友好的展现,对么?”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和别人相处时,能够尝试感受行为背后的内容,在和我们自己相处时,也能够尝试去思考自己感受背后的价值观和方向,要挖掘我们内心的力量,也要学会发现别人的温暖。”
在对话和掌声结束后,同学的神情舒展了,A同学也停止哭泣,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我们以沟通作为探寻温暖的桥梁,与自己沟通,并在思考与他人沟通的方向中结束了班会。简短的对话,在一场争吵中,通过一系列思考引导学生挖掘内心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善良、关怀、理解、包容等积极品质,进而更好地以积极的视角与自己相处和与他人相处。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探寻自身内心的积极心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激发自身发展动力,探寻他人行为背后的积极心理,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进而为自身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