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一中教师 田立芬
延庆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同时这里经济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天,我看到班里的学生在楼道里看着高年级学生辩论赛的海报,嘴里说“咱们也搞一次辩论赛就好了”。我心中一动,这是一个好的契机啊,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于是,我为“1+3”的学生专门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孩子们报名非常积极,两个班就有12支队伍参赛,再加上主持人等工作人员,80%的学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
从一开始的试辩论到最后的巅峰对决,历时一个多月,孩子用他们的睿智、敏捷,严密的逻辑和有力的论证征服了现场的老师、同学和家长。那一刻,我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次辩论赛中,他们还学会了上知网查资料,真的让人很欣慰。
“老师咱们还搞辩论赛吗?我们可以干点别的、玩儿点别的吗?”学生们的话一出口,我觉得挑战来了。于是,我和他们一起开吟诵社团,读诗、写诗,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诗选已经在公众号上出了四期;我们还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有的孩子一学期就读了13本书,这些活动都让学生受益匪浅。
由于地处山区,学生情况很复杂。作为班主任,我要时刻捕捉孩子的变化。疫情过后的新学期,班里的一名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脸色暗黄、身体消瘦,不像原先那样爱笑了,入学测试成绩也非常不理想。她是班里家离学校最远的学生,距县城还有60公里。初二时父母离异,她和上小学的弟弟都跟着妈妈,而妈妈每天还要去镇上上班。
我找她了解情况,没想到刚聊起来她就哭了。原来在疫情期间,上网课她听不进去,学习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常常哭泣难过,身体慢慢也不好了。她的妈妈不理解,说她不知足、不懂事,连学习也搞不好。我问她困难究竟在哪里。她说各个学科都跟不上;晚自习也写不完作业,想多学一会,可是宿舍的熄灯时间是固定的;想到外面租房,可是一个女孩子自己住也不安全。经过思考,我建议先让她的母亲和亲生父亲沟通。我也多次打电话与他们交流:“孩子遇到了困难,咱们得帮帮她。”最终孩子的父亲承诺,愿意到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起居。看到这名学生渐渐显出轻松的表情,我也很欣慰。
这些其实只是学校育人故事的点滴,有更多特别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我们都热爱这方山明水秀的沃土,愿意辛勤耕耘我们绿色的梦,因为我们相信“毕生耕耘自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