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直面热点难点问题 科学减负 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19-12-02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韩 静
  教育部日前召开第六场“教育奋进看落实”新闻通气会。义务教育招生、“三点半”难题、大班额、控辍保学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成为本次通气会直面的问题。
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
  教育部一直将控辍保学作为重大任务,5月底专门召开了全国控辍保学工作现场推进会,强化了联控联保责任机制,建立了控辍台账销号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控辍保学推进力度。10月29日,中纪委公布了控辍保学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已由2019年5月底的29万减少至6.5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由15万减少至2.7万。“三区三州”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2019年5月底的7.1万减少至2.7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由3.3万减少至0.8万。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为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部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各地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2018年是近十年来大班额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平均大班额比例下降到7.1%,其中超大班额比例下降到0.5%,有14个省份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
  近年来,“三点半”问题成了不少家长的大焦虑。为解决家长接送、学生课后生活等难题,教育部积极推动中小学建立弹性离校制度,鼓励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覆盖面。目前已有29个省份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度的意见。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里,66.2%的小学、56.4%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43.2%的小学生、33.7%的初中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参与教师比例分别为58.3%和35.1%。
公办民办同步招生
  近些年来,教育部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导向,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推动各地形成公平完善的就近入学规则。
  今年初,《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印发,积极稳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特别是在中发〔2019〕26号文件印发后,要求各地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实行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并在明年招生入学工作中全面落实到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总体平稳,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国24个大城市(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和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11个领域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显示,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名列第一;中国教科院开展的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名列前茅,其中对小学满意度达87.4%,对初中满意度达80.7%。
优化合理负担
  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减负30条”,已有24个省份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对于家长来讲,希望孩子打好学习基础,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学业负担。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这是优良传统,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减负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减负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同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减负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认为,首先,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其次,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此外,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