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齐携手 合力促成长
发布时间:2019-11-25
期号: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教师 李 帅
有人曾说,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父教”的缺失,留下了孤军奋战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基点,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和睦的家庭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外界带给孩子的压力,使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感,从而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愉悦,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天性中的积极因素。而不良家庭气氛,例如父母错误的态度,则会造成孩子出现不健全人格。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消极特征都是从早期家庭关爱缺失开始的。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
我曾为一名高一女生进行过心理咨询。她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来办公室找我。当这名长相可爱、很懂礼貌的女孩子撸起校服袖子,给我看她手臂上那三道细细的已经结痂的疤痕时,我明白她心里有多痛苦。她想通过肉体的痛苦来抵抗心中的痛苦。
我心疼地问她为什么伤害自己?她说因为和男朋友分手了,现在感觉很孤独。她告诉我,小时候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期感到惊恐、孤独。初中时,父母离婚。爸爸从来不关心她。对她好一些的妈妈在外地打工。她生活在姥姥家。姥姥待她最好。中考后姥姥去世了。她又到了奶奶家。爷爷在敬老院,奶奶待她一般,很爱唠叨。
男友的出现对她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有他关心,她每天都很快乐,人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可交往了一个月,男友就在电话里提出分手,说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于是她感觉人生一下子没了希望,便有了自残举动。
这种看似是因为和男友分手带来的痛苦,实际上是家庭情感缺失带来的反应。从小离开父母,有话无处说,有委屈无处倾诉,致使她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脆弱心理越来越严重。一旦有人对她好一点,她就会紧紧抓住不放;一旦失去,就会觉得天塌下来一般,生不如死,痛苦万分。
面对这样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情感反应,这就需要以家庭为核心,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合力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
首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父母要养成少说多听的习惯,要尊重孩子,增进亲子的情感交流;可组织旅游等家庭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悟生活的意义、亲情的温暖;多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评价孩子,多鼓励、少训斥,让孩子在奖励和鼓舞中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对学生了解更全面,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面发展。同时,学校要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帮他们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还要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相互沟通、交流、关注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感受爱与被爱的体验。
上文提到的女生,其实她是幸运的。因为她不但自身在积极寻求改变,父母也积极了解该如何帮助孩子。通过沟通,她的妈妈已经回来工作,而她也知道了这种伤害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一段时间后,她恢复了曾经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清楚家庭关爱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是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意气用事,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成熟,特别是他们的反抗情绪和敌对态度令一些父母大伤脑筋,于是就或是粗暴或是冷漠地对待孩子。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言语偏激、情绪多变不过是在表达内心的不安与无助感。而父母的不理解、家庭情感的缺乏,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变得愤世嫉俗,有的变得偏激暴躁。
忽视情感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要清楚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两者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耐心给予良好的建议和指导,切实落实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工作中,学生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