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科学探究 体现社会责任——2019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评价
发布时间:2019-07-01
期号:
2019年北京中考化学试题与2018年相比整体保持稳定,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学科特色和价值,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及方法,重视对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体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坚持立德树人、素养导向和服务教学的宗旨。
一、重视基础,突出学科本质和特点
试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聚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重点内容,关注日常教学的实际表现和收获。试卷题量适中,试题难度适中,为考生创设相对充足的思考空间。大量素材源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有利于考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巩固核心知识。同时,试题突出考查对学科本质和特点的认识,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是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学科,除了科学类学科共同的科学实验思想方法外更突出了宏观、微观和符号“三重表征”的特色,从微粒、元素、变化等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也是化学的独特视角。化学学科特点有机融合到各类题型中,考查考生在处理各类问题时从化学角度分析的基本能力。
第12题以微粒示意图分析丙烷燃烧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建立起微粒与化学反应、物质组成的联系,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并进行简单计算,实现了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考查。
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微粒及变化观念的考查,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石”。第14题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消毒剂关注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第17题、18题考查了初中常见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选择题以较易试题为主,考查内容及设问角度都是考生较熟悉的基础性知识。
生活现象解释题都是以考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标识和物质为情景。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题的考查量和分值占比最大。以往生活现象解释中的选作题放到了基本实验题中。第23题要求考生从4个实验中选择3个作答,覆盖了基本实验。这些考查内容多源于教科书,包括基本操作、物质性质和制备实验、燃烧条件探究等,都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基本内容。
二、加强实验,凸显科学思维和证据推理
近几年北京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对实验的考查。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考查考生对基本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考查考生对实验探究基本过程的理解,让考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及探究活动在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的再现与简单变式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和应用性
试题均取材于《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第5、10、19、20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基础部分,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回归课堂教学。第11、21、22题在原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变式,考查考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考生化学学科核心观念的落实。
2.科学探究题渗透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体现“做事”的育人目标
第24题素材源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由做题到做事,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考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调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运用对比的方法才能将问题解决,体会科学推理中假设、实验、证据之间循环往复且互为依托的关系,感悟到科学推理这种高级思维的独特性。
3.凸显科学思维和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的第22、23题,科学探究的第24题,设问特点是给步骤问目的、给结论问原因或问证据,引导考生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凸显证据推理的重要性。
三、素材丰富,强调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
化学试题在多样化的情境、题型、丰富的素材中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素材丰富,选材广泛
试卷题材广泛,既有一直提倡的垃圾分类,也有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土豆;既有实验室的探究实验,也有实际生产过程,还有美化生活、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法作品。
2.信息给予方式多样化
试卷的文字量和图表量与2018年基本持平,体现了稳定性。信息呈现方式却是多样化的,有图、表、数据、专业术语。图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实验装置图、生产流程图、柱状图、曲线、模型图以及实物图片等,考查信息获取、加工和整理能力。
科普阅读题的第16题较2018年文字量有所减少,信息呈现方式有所变化,主要与表格、柱状图、曲线图相结合。文字和表格数据向考生传递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图像体现了学科研究方法,凸显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设问内容涉及对化学核心知识和多种能力的考查,角度多样、层次性强,要求考生结合所学并在全面、精准把握文字与图像中信息、运用对比方法的基础上准确作答。考生通过阅读既回答了问题,也充分感受了生活与化学学科的关联。
四、联系实际,发展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试卷中有大量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科学技术的内容,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题相融合,将做题与做事相一致,同时引导考生对科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认识到科学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作用。第21题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选用甲骨文的“明”和王羲之书写的“和”作为素材,考查考生从科学原理角度分析生活、生产和实验的现象。
生活现象解释题所占分值比重不大,但命题角度仍然体现了多样化。第13题以垃圾分类知识的考查为落脚点,简单、平和,几乎所有考生都能上手。第14题以生活中常用的消毒液为素材,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情景有机结合。第15题以氢能为背景,体现我国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成就。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对实验事实的准确分析,能用化学用语准确表达实验结论。
生产实际分析题以物质转化流程和设备流程两种形式呈现,帮助考生搭建从理论走向对工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认知平台,同时体现化学在保护环境、变废为宝方面的作用,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带来了化学试题的综合性。第17题考查生锈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过程中的相关物质转化,在必考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上略作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应用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8题利用电石渣制备硫酸钙,要求考生首先捕捉设备中的物质及变化,弄清流程中的每个设备的作用及关系,并综合运用元素观、守恒观、变化观分析陌生设备中的化学反应,整体把握试题并准确作答。
作者: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特级教师 刘桂军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李春红
怀柔区第五中学高级教师 莫 慰
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高级教师 赵瑞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黄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