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联系实际 聚集核心主干——2019年北京中考生物试题评价

发布时间:2019-07-01 期号:
  2019年北京中考生物试题凸显“立德树人”育人观,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立足北京发展,创设紧密联系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聚焦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促进学以致用,学科特色鲜明,力求将学习过程与课堂教学考出来。
  一、凸显“立德树人”育人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国传统文化
  试卷立足生物学学科特点,关注我国生态环保和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素材情境贴近考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彰显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点。如,第4题、第5题培养考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保护环境的意识,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17题引用古代医学典籍对莱菔子药用价值的描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第19题体现现代科技进步,引导考生体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注重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如第8题倡导无偿献血,第13题宣传计划免疫,积极传递正能量,让考生勇于在个人和社会事务中负有责任担当。
  引导考生强化体育锻炼,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如第16题强调体育运动能够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科学的运动方式和适度的运动强度保障全面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品种萝卜选种、园艺花卉月季的扩繁和种植,以及动物保护中心放归等工作中,也渗透着重视劳动教育,统筹开展好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引导考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
  二、围绕主干知识,聚焦重要概念,考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聚焦核心内容,摒弃死记硬背,减轻课业负担。如,第9、18题以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知识为依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第6、19题以考生熟悉的教材实验和真实的科研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科学探究能力的思路和方法。第17题以考生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为情境,考查有关开花、结果等生物学知识,同时引导考生从生物体整体的角度综合理解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的意义,展现考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
  试题选择不同的情境作为背景,进行不同角度的问题设计,落实了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同时考查了考生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解释生命现象,如第18、5、14题渗透对生命观念的考查。同时关注了对考生的社会责任的渗透,如第18题通过设问引导考生认同健康生活的理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考生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充分体现学科特色,聚焦能力考查,展现思维过程
  突出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给考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
  第20(1)题,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资料中丹顶鹤湿地栖息环境得出喙、颈、腿长的具体特征,考查真实情境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16题以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为背景,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模式图、示意图等形式的信息,综合运用生命体结构层次和分裂、分化等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来解释、分析生命现象,考查考生把握概念的要点、建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知识网络的理解能力。
  第20(3)题考查显微镜的应用,第6、7题考查教材中的基础实验,第4、17(2)、19题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覆盖面广,引导师生关注生物作为科学课程对实证与逻辑的要求。
  第16(3)题考查减少运动损伤可采取的科学运动方式,第18(5)题考查针对长期高脂饮食会引起高血压提出健康措施,第19(3)题考查快速获得连续开花月季植株的方法,都要求考生对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考查问题解决能力。
  第17题以分析萝卜变态根中有机物的来源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综合所学知识,建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文字表述外显思维过程。
  四、立足北京发展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以致用,力求将学习过程与课堂教学考出来
  试题取材宽泛开放、灵活多样、新颖生动,为考生在作答中进行现场学习创设了丰富而真实的情境。情境创设的角度多元,贴近教材、贴近考生生活和实践。如选择题的情境虽然简洁,但利用了贴近考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信息符号,分别指向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健康生活、生物进化等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第19题以北京市市花月季的繁育为情境,综合考查考生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的核心能力。第16题借助体育锻炼对中考生的影响展开,就上肢锻炼、骨骼肌损伤和修复、科学运动等具体情境设问,落实对概念内涵与概念间内在联系的考查,关注考生的健康成长。第8、13、18题聚焦健康,珍爱生命。
  试题情境创设时注重对课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使考生在学习大视野中有获得感。如,第17题的话题引自初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第20题涉及动物园、保护中心等地方课程资源;第6、7题的实验情境来自课堂学习。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考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持,拓宽了考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试题情境创设的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多道试题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插图或数据来突出情境,也从不同侧面考查考生的图文转化、主干知识理解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聚焦学科能力。
  试题通过精心创设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化情境,立体探查考生理解、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使考生在答题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做题”向“做事”转变,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激活教师的教学从“教宽”“考宽”向“学宽”的方向转变,关注教学的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真实问题,体现学科价值。
作者: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荆林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乔文军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高级教师  徐  捷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杨  涌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张榕青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