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铸今 构建认同——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试题评价

发布时间:2019-07-01 期号:
  2019年北京中考历史试卷稳中求新,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引导考生以历史史实为素材库,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核心能力为工具箱,在古今贯通、中外结合的时空视野下开展思考与实践。用厚重悠长的历史气息和激昂奋进的时代精神构建考生对北京家乡、中华民族、伟大国家、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认同。
  一、夯实思想基础,坚持价值导向
  试题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拓宽考生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试题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试题考查中。引领考生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如,第13题强调井冈山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第34(3)题,用抗战故事的形式、感人肺腑的文字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彰显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试题通过多种材料、多样形式加深考生对中国近代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考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同。第34题的(4)、(5)两问突出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面对民族危亡,为救亡图存不屈奋斗的精神,激励考生做自强不息的时代奋斗者和开拓者。
  2.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试题凸显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选取大量相关内容和素材,彰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和人文情怀,增强考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如,第3题考查造纸术,第10、11题及第34(5)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展现以四大名著、京剧、元曲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艺成就等,聚焦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让考生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各民族不断交融、巩固国家统一、世界文明间交流互鉴,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落实主干知识,聚焦关键能力
  1.充分依托教材,落实主干知识。试题依托教材,以学科主干内容为主,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立足主干知识,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线索等作为主要内容,体现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试题在梳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弄清知识内在联系,形成逻辑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如,考查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第3题、第6题、第22题,考查的历史人物有蔡伦、玄奘、鉴真、牛顿、达尔文等。考查历史事件的有第12题,考查对虎门销烟事件的理解。第19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第25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第27题考查杜鲁门主义等。考查历史线索的有第4题,考查东汉末年以来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第31(5)题考查建国以来农业政策的变化发展。第32(1)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试题为考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让不同层面的考生都能有所发挥,都能思考和回答。试卷还有一些开放性和选择性的题目,如第31(5)题、33(4)题、34(5)题都具有选择性。考生要结合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理解自主选择,从不同角度解释问题。
  2.聚焦关键能力,关注考生终身发展。试题考查史料阅读、信息加工、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等学习生活中必备的关键能力。试题凸显学科特色,强调史料实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试题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从多角度、多层面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如,第31(2)题要求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背景。这道题答案在材料中,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背景是秦国的落后和秦孝公的改革意愿。第32(1)题要求依据材料一写出两宋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市,对比南方和北方说出宋代商业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其背景。考生既要看图又要结合所学知识才能作答。
  三、培育人文素养,着眼文化传承
  1.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和教育功能。试题运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展现古代中华文明的成就和对世界历史的贡献,聚焦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各民族的不断交融、共同发展,不断完善治理制度,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渗透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和教育功能,彰显了历史学科的价值引领和人文情怀。
  如,第34题通过不同时期图书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感悟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第31题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国家稳定等不同角度探究国家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带来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探究人文价值,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
  2.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历史的时代价值。突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聚焦时事。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试题都给予了关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时事问题,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追根溯源,寻求现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历史解释;引导考生客观认识历史,形成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如,第18题通过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主战装备的发展变化,展现了国家实力的增强。第33(4)题结合五四运动100周年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两个热点问题,探究五四运动的过程与影响、新中国成立的场景与历史意义,引导考生关注大国与小家,在感受国家不断崛起的同时增强历史与时代责任感。
  四、关注社会热点,凸显首都特色
  1.关注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理解社会。试题对现代人类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都给予了关注,引导考生情境化地思考,追根溯源,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
  如,第28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描述,展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30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责任和使命。第32(4)题有关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材料,注重引导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时事问题,使考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突出首都特色,展现北京风貌。深入挖掘北京的地域文化资源,学习北京文化,宣传北京文化。
  如,第34题,某历史社团开展了大西山考察活动,体现了北京的“四个文化”之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增强考生对首都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热爱,也激励考生去保护和宣传首都文化,生成对首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该题,考查考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累和所得,实现学以致用。
  3.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加强历史横纵向联系,以及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使考生以更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引导考生树立起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使命。
  如,第9题、29题、32(1)题均需要考生首先具有准确识别地图的能力,之后才能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作答。第14题关于长征的主题不仅需要考生具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还要求具有古诗文鉴别能力。总之,考生需要调动综合能力加以解决,彰显多元思维。
作者: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邱 菊
北京市三帆中学  陈化锋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孔冬梅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 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丁 丁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