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三年内建30所戏曲特色校
发布时间:2018-11-2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2021年,争创一个戏曲类金帆艺术团、推出十门精品课程、建成30所戏曲特色校、打造100个戏曲社团……”11月18日,在“丰台区教委——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戏曲进校园首场演出暨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活动”现场,《丰台区戏曲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发布。
2021年目标 实现“个十百千万”
根据三年计划,到2018年底,丰台区将完善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成立戏曲教育办公室,加强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经费保障。确定一批戏曲教育特色校,建设一批戏曲教育基地校,扶持一批多剧种发展学校。
2019年,实现全区每名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到2021年,实现“个十百千万”教育目标,即争创一个戏曲类金帆艺术团、推出十门精品课程、建成30所戏曲特色校、打造100个戏曲社团、打造千名专兼职师资保障队伍、培育万名小戏迷小票友、覆盖十万中小学生、辐射数万社区群众。
丰台区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申报、评审、评估,重点扶持30所戏曲教育特色学校;扶持京剧、昆曲、评剧、曲剧、豫剧、黄梅戏、越剧等100个中小学优秀戏曲社团;培养5至8个区级优秀社团,组建区级国粹艺术团和学生戏曲乐队,争创戏曲类金帆艺术团。
畅通戏曲人才培养通道,做到中小幼学段有效衔接,促进戏曲人才梯队形成。设立3至6个名家传戏工作室,挂牌传承实践基地、生源基地,培养不同戏曲流派(行当)小传承人,鼓励有潜质的学生报考戏曲学院附中和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安排中青年京剧骨干下校指导,分行当重点培养30名专业苗子,争创“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
纳入通识课 孵化原创剧目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段,开展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较强的体验;小学中高年级段,以学唱经典为主,开设戏曲知识、戏曲唱腔、戏曲形体、戏曲美术等校本课程,排演折子戏、课本剧等;中学阶段丰富戏曲文化传承形式,创造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开展国粹第一课,以《习近平讲故事》书中故事为题材,组织小学生观看宣扬传统美德的京剧传统剧目;创新普及教育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名家(名师)讲堂、宣传素材介绍、剧目导赏、观看专业表演、体验互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戏曲及传统文化认知。
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每年不低于50场。开发小学阶段戏曲教材,在中学试点开设京剧选修课,编写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建立戏曲教育资源库,编写优秀戏曲剧目教材,录制名家名段赏析、名家教唱名段,开发京剧校本课程。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戏曲实践,将以京剧为主体,开发多剧种的创作孵化活动,每年孵化10个原创剧目并组织学校排演。鼓励国际文化交流,为戏曲教育特色学校和优秀学生社团提供国内外交流平台,传递民族自信,扩大戏曲教育的影响力。
多项活动举措 戏曲“1+X”发展
举办戏曲文化体验活动,利用中国戏曲文化周平台,开展优秀剧目展演、原创剧本交流、戏曲专场、戏曲票友大赛、讲述我与戏曲故事、师生戏曲艺术作品创作征集评选、戏曲微电影评选等活动,集中展示戏曲进校园最新成果。开展学生戏曲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戏曲教育开放日活动、百姓周末大舞台、传统节庆和寒暑假,将戏曲进校园成果和戏曲文化送到百姓身边。每年举办不低于10场戏曲讲堂、展示活动。
加强校园国粹景观建设。每年选取5至8所学校重点建设,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学习长廊、学习园地、京剧教室、形体教室、戏曲文化墙、视听阅览区等立体方式,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自媒体、橱窗等宣传戏曲文化。
开发国粹普及新媒体(国粹APP),包含线上学习、名剧欣赏、名段伴奏伴唱、国粹知识学习、国粹知识竞赛等功能。鼓励学校戏曲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融合,积极开设戏曲文创课程,研发戏曲文创产品。
在普及京剧基础上,采取“1+X”发展模式,继续深化与中国戏曲学院、北方昆曲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曲剧团等单位的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逐步扩大试点,开设昆曲、评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多剧种课程;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发起大运河文化带青少年戏曲教育联盟,与沿线8省市建立戏曲教育协同联动发展机制,搭建两地文化教育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共研共享共演、研学互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