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退休老教师每月下乡助教 为乡村教育教学开“药方”
发布时间:2018-11-0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平均年龄超过60岁。年轻时,他们坚守三尺讲台,勤勤恳恳育出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他们每月奔波数十公里,无怨无悔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为乡村教师成长成才开出“药方”。他们就是北京市老教育工作者总会支教团。
天刚蒙蒙亮,严娥丽、周然、王秀丽等十几名支教团老教师就坐上了开往密云的中巴,他们要前往密云三所中学指导教师教学。王秀丽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任教多年。她说,从三年前老教总会找到她发出乡村支教的邀请时,她就欣然接下了这个光荣的任务。“既能发挥余热,也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在穆家峪中学,有她的得意门生——刘茧。刘茧研究生毕业,去年才到穆家峪中学任教。学校校长刘长军说,刘茧虽然在指导备考上仍显稚嫩,但肯钻研、肯动脑筋,做学问的态度也很严谨,讲课很有味道,一年多来进步很大。
来到穆家峪中学,王秀丽先进班听了两节历史课。然后,她将授课教师李阳和刘茧留下,帮她们点评消化课程。“你用坐标轴的方式串联起知识点,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强化记忆,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拉近历史与现实,这些都很不错。”点评时,年轻教师表现好的地方,王秀丽从来不吝赞美之词,帮助她们树立信心;而不足之处,哪怕只是一个小细节,王秀丽也会认真记在本上,反馈给她们,帮助她们进步。有些年轻教师讲课不够严谨,王秀丽会一一纠正。“赵国著名的殉马坑并不是骑兵,而是车兵。有些语言的表达方式一定要准确。老师讲课和平时说话不同,一些习惯的口头语并不适合在课堂上使用。”她不但要求年轻教师深入备课、高效上课、有效反思,还提出老师讲课时要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突出重点,兼顾广度与深度。
听完王秀丽的评课,刘茧觉得自己收获满满。她说,加上这次,王老师已经是第9次给她评课了。每次评课1小时左右,老教师会先认真听一两堂课,做好听课笔记,下课后马上组织年轻教师点评,针对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做指导。对初三教师,还会特别针对中考知识点讲解。刘茧说:“刚来学校不到两年,没带过初三,难点重点摸不准,老教师一点点传授,讲得特别细致。”她还会将课件教案的电子版发过去请王秀丽把关,有时甚至直接打电话寻求指导。
去年,密云区200余名新教师共同参加区级启航杯比赛,最终要选出17人参加市级比赛。刘茧先把教案发给王秀丽,经修改后,又将模拟讲课的现场录下来,把视频发给王秀丽把关。王秀丽耐心地一点点给她指点。最终,她获得了区级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密云区教师培训展示二等奖、密云区朗读大赛一等奖、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这一个个傲人的成绩也成为支教老教师的无形勋章。
老教师带来的不仅是业务上的提高,更是精神上的传承。这些七八十岁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人,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治学的严谨钻研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年轻教师。新任教师唐小帅说:“负责语文学科的任老师和刘老师一直在帮助我。除了语文教学外,还会指导我的班主任工作,教我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如何和学生说话。”
刘长军介绍,现在乡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水平参差不齐。新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文化水平够用,可缺乏一线教学经验,更不会指导学生备考。三年来,老教师们的到来就像一针强心剂,让年轻教师团体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这些老教师有来自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的教研员、一线教师,还有中高考评价组的专家,可就全市的普遍问题做指导,针对性很强。他们通过师徒结对形式,帮助学校教师分析教材、指导教法、学习课标,无论年轻教师还是中年教师都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