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出少年 课程建设促成长——记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文物与博物馆学贯通培养专业

发布时间:2018-06-2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捧红了一众文物修复师。但事实上,这一行当人才稀缺。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我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这些珍宝中需要修复的比例是37.12%。

  2015年,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联手,首次开设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去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获批,首批30余名北京籍初中生在故宫专家的口传心授下学艺,学成之后,将获得本科学历。

今年,这个专业被列入贯通培养新增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类别,将面向全市招收50人。

 

初中生学做匠人

  一位故宫修复师直言:“古有‘三十不学艺’的说法,现在招聘入职的新员工多是从30多岁开始学艺,手指已经硬了,很多需要手眼配合的技巧再学起来困难很大。”

  为改变这一局面,2017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功加入了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联合开展“3+2+2”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项目,探索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这批学生的学制和学籍管理按照“3+2+2”培养模式,前3年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为中职学籍;然后由联大培养两年,为高职学籍;通过专升本转段后在联大继续学习,最终获得本科学历。该专业通过提前招生的方式进行,最低录取控制线为430分。本科毕业以后,学生可就业或继续深造。

  目前,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极度匮乏,因为其人才需要从小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尽早树立对专业的热爱。此外,文物保护与修复需要系统、广博的专业知识。学校副校长韩琼表示,针对这些特殊性,需要在实践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故宫博物院、北京联合大学三家合作成立文物与博物馆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商讨并制定一体化课程。

“来的孩子都是因为喜欢。有些孩子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韩琼说,希望选择专业时,家长和孩子考虑好,毕竟7年时间很长,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要兴趣优先,同时做好未来的打算。

 

故宫大师手把手教初中生

  在著名钟表修复师王津的课堂上,讲完钟表修复的理论后,专家让学生们把家里的老钟表带来,一起拆开看看里面的结构。此外,制作斗拱、学习油作、描漆、技艺,学生学会的这一项项专业技能都离不开故宫专家团队的指导。截至目前,学校所有专业课都由故宫专家授课,60余位文物修复专家承担起《文物保护基础》《古书画装裱技艺》《古建营造技艺》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生见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出现过的所有文物修复师。

  在课堂上,专家采用理实一体化方式,往往讲完理论就直接实操。

  “文物修复基础只是一门课,但根据不同文物种类,如陶瓷、丝织品、钟表,由不同专家授课,每类都有8至10课时,由一位专家或一个专家团队授课。”韩琼说,普通的中职学生一周总课时只有29节,而贯通班的学生每周48课时。

  学校将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本科阶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配合,明确专业课发展的4个方向(古代建筑保护修复、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其中,陶瓷文物保护修复与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在中职段以了解为主,在高职段和本科段深入学习;古代建筑保护与修复、书画文物保护修复在中职段以技能学习为主,形成7年一贯制培养课程。

  学生在中职三年要重点学习的两类修复工艺,分别是古建营造技艺和古书画装裱技艺。同时,学校增加了文化基础课在培养计划中所占比重,并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适当融入基础课教学。如语文课加入中国文学史,增加了认识繁体字的内容,以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便于学生在专业课上查阅文献;物化生等学科,学生要学习与文物保护修相关化学、物理的知识;计算机课涉及文物修复制图软件……

 

仰望大师 体会职业守望

  入校一年多,无论是课间10分钟还是放假,只要有时间,该班学生都会去实训室专注地磨炼手艺。甚至赶上雾霾天,学生会联名写信要求不放假,希望能到学校听专家上课。这样的改变,与故宫专家耳濡目染的影响密不可分。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李佳龙先后学习了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书画、碑帖等方面的文物保护基础知识。“除了学会专业知识,文物修复让我们近距离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欣赏着文物,体会着情感的起伏,静人、静心。”李佳龙说。

  事实上,故宫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最权威的专业技能、手把手的传承,还给了孩子们对于职业的守望和工匠精神的浸染。贯通班的一名学生说:“实训课上,我们徜徉在‘古法’与‘今术’结合的文物修复技艺中,感受到老师在对待器物粘接的耐心、细致,看到了故宫老师‘择其一事终其一生’的执着精神。”

  出于这份热爱,学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刊物《闻物》,还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鉴物鉴史”,把他们对历史的见解和文化常识、文物保护基础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