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文并摄
在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书法课堂上,学生通过张旭《肚痛贴》的尺牍作品,思考自己吃过哪些中草药,学习了古人生活和中国传统医药的侧影;在劳技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缝制香包,学习香料的搭配和中草药的功效……
6月5日,石景山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现场会——2018年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现场会在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召开。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师生展示了中医药文化与语文、书法等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以及中医药文化与劳技学科相结合开展的实践活动。
17所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在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八年级的语文课上,主题为《诗经中的中草药——蒹葭之美》。学生在诵读完《蒹葭》这首诗后,老师分析时,也把《本草纲目》中关于蒹葭的记载介绍给学生,同时留了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其他作品中的中草药。“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和中草药知识,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更关注相关的中药知识。”一名学生表示。
2014年石景山区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载体,确定17所项目学校,开展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通过在项目校中开发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展中草药种植与识别、开展中医药学科实践活动等,探索在中小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活动现场,其他项目学校集中展示了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部分项目学校还现场制作了中医药香包、驱蚊液等作品送给参会老师;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的学生为大家做了以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承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专家现场表演了太极拳,让师生对中医文化理念在健康生活和锻炼方式中的应用进行了解,更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课程、实践共同推进项目开展
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开展以来,石景山区教委从借力专家资源,提升教师队伍;依托课程加强整合;结合学科实践活动;搭建展示平台等多方面推进项目开展。
石景山区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北京中医研究所多位专家和区教育分院化学、生物教研员组成专家团队,为项目校教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和中医药文化与科学结合的相关培训。此外,区教委发掘区域内中医药资源,如借助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成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专家资源,多次为项目学校开办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同时,为了将中医药文化教育融入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中,多所项目校结合校情学情开发了中医药校本课程。如京源学校小学部开设了中医药植物探究课;古城中学开设了春秋本草中医药文化课程;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在楹联校本课程中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了中医药项目与学校原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项目开展的四年时间里,区教委每年在项目校中征集以中医药为主题的雏鹰建言、中医药文化手抄报、中医药故事绘本等作品。项目校每年向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提交雏鹰主题建言30余份,模拟政协提案30余件。
提高学生实践和认知能力
研讨会上,石景山区副区长左小兵从理念创新、形式多样、因才培养、讲求实效等四个方面肯定了区教育系统在学生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工作,对继续深入实施项目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医药进校园在学校开展的四年时间里,这个项目已经和课程融合在一起。”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副校长齐浛说。该项目在学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渗透,并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实践途径。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小学学段与国家课程中的科学课、美术课相结合,让小学生初识中草药;初中学段与书法课、楹联文化课程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中药;高中学段通过开设主题选修课,让有兴趣特长的孩子得以施展。
未来学校将依托中医药研究所、中医眼科研究医院等资源单位,让学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走进实践单位,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实践和认知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