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5月25日下午,航天英雄翟志刚与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沈军共同为中学生科普卫星数据共享实验室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揭牌。在助力飞天梦想的征程上,八一学校又前进了一大步。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从第一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到日常的航天科技课程,再到实验室的成立,八一学校为对航天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搭起了飞天筑梦的舞台,燃起了学生的航天向往。
合作建设,两实验室揭牌成立
中学生科普卫星数据共享实验室由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及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等单位担任指导。在未来,包括八一学生在内的全国中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卫星数据进行通讯、导航、遥感等各领域的研究。
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指导,为中学生开设相关的探索研究课程。实验室将首先开展空间环境对果蝇昼夜节律及睡眠的影响研究项目。学校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李锐介绍:“项目涉及环境、生物、物理、化学、电子通讯等多个学科,将以课外探索课程的形式在学校高中部开展。”
参与研制,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升空
“新学期你有什么打算?”“我先定个能达到的小目标,发射一颗小卫星吧!”若是在八一学校校园里听到这样的对话,可不要觉得是学生在夸夸其谈。
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2016年12月28日上午11时23分,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这颗卫星就是八一学校学生参与研制的。它长约12厘米,宽约11厘米,高约27厘米,是北京市八一学校联合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发起的“中学生科普卫星研制、应用及课程开发工程”发射的首颗卫星,采用标准的2U立方体构型。
此项工程吸引了八一学校学生踊跃参与,最终由近40名初、高中学生组成了立方星核心研制应用团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带领下,学生团队全程参与了卫星的创意、设计与研制过程,并主导完成了卫星四项载荷的设计,即对地拍摄、无线电通讯、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快速离轨试验。
在卫星发射之际,学生团队分别前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喀什测控站,现场观摩了发射盛举并与卫星进行天地互联互通。
学生刘书洋记得,在发射中心,护送卫星进入厂房时,换衣服、喷淋……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我觉得地面比我的衣服干净。”刘书洋至今仍记得将卫星装入火箭内壁后,自己恋恋不舍的心情。他说,两三个月朝夕惦记着卫星研制,卫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日常学习,航天科技纳入课程体系
中学生卫星研制项目的发起,源自于一次无意间的交谈。2015年从以色列考察回国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与八一学校副校长朱凯聊天,提到以色列中学生参与卫星研制的事情时感慨不已。“我们的中学生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情呢?”两个人一拍即合。项目在2016年4月24日航天日正式启动。
八一学校的航天探索并非止步于一次小卫星的研制。卫星升空后,学生通过监测卫星在天上的一举一动,来达成卫星最初设计时所承载的科普使命。这一点离不开测控地面站的帮忙。朱凯介绍,学生接受相关培训后,可在学校的地面站“持证上岗”。
学生徐依菲是第一批通过“无线电操作A类资格考试”持证上岗的“测控员”。而她在此前的卫星研制过程中,主要参与电源分系统工作。之所以在后期又加入新的任务中,是因为“实在太想参与卫星升空后的后续工作了”。
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航天相关的科学课程,高一学生可自由选课。如在《卫星测控与应用》课程中,学生可学习卫星天线制作,通过自己制作的卫星天线接收过顶卫星信号;学习星轨与卫星运动,测算卫星轨道与卫星过顶时间……通过卫星测控与应用课程学习,学生把卫星遥感测控相关知识与物理、数学等知识结合在一起。
此外,02星的卫星研制项目已经启动,团队由北京市八一学校、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及其他航天教育联盟学校的学生组成,已在今年寒假于北航完成了第一期课程,有80名左右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