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房山分校 这所学校有魔力

发布时间:2018-01-29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 凡 文并摄

  北京市第四中学房山分校执行校长黄春来自北京四中本部。任教15年的他,谈起母校话语里满是感慨:“四中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只要在那里学习过、工作过、生活过,甚至只是路过,你都会爱上她。”3年前,与同样有着四中教育情怀的校长顾晓霞一起来到房山“执一校之牛耳”的他,如一阵春风,带来了四中的教育理念,让魔力在房山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

 

校园处处是课堂

  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很美。她的美要如何形容?她是全国首个绿色三星学校,全国绿色建筑和新型学校范本,是建立在苗圃和景观之间的“田园学校”,2014年登上《建筑学报》封面……这些赞誉名副其实,但不如执行校长黄春一句“当这所学校只出现在图纸上时,我就与她一见钟情”来得真切。校园里一步一景,包豪斯风格的建筑,简约巧妙的设计,精致的文化空间———奔跑走廊、图书馆、竹林书苑、咖啡厅……这里将现代性与创造性有机融为一体。而更妙的是,学校每一处设计都渗透着顾晓霞和黄春的教育思路:让所有人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午休时间走进校园,一名学生家长正在二层“黄春工作室”小讲堂开讲《设计和构图》,屏幕上放映着学校的夜景,周围围坐着几十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讲座每天中午都有,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可以作为主讲人。讲座的内容五花八门,天文地理、做人做事都可以,只要你愿意讲,这里就是舞台。没有人会强迫你听讲座,大家都是自愿的,开心就好。”初一学生宋若茜说。

  在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像这样开设在走廊里的文化空间比比皆是:团城书院、竹林书苑、数学工作室、生物博士站、学生会工作室……每座“小岛”里的学生都在认真专注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有的埋头书本之中,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观看相关学科的影像资料;有些“小岛”还有老师陪伴,对学生的问题随时答疑。在这里,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用老师催着赶着,全凭自觉。学生魏雯宇说:“看到别人在学,自己就不好意思玩儿了。”

 

做有魅力的教师

  学校新建不久,近一半是年轻教师,他们不仅学历高,专业能力扎实,而且热情洋溢、积极进取、方圆可施。学校把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重中之重,成立教师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教师根据特长爱好开设校本课程、小讲堂等。学校一直认为,老师的优秀要展现在学生面前,只有成为学生心中优秀的老师,学生才愿意听话。“你可能很年轻、没经验,但没关系,你一定有其他优点可以展示。”老师的个人魅力能让学生崇拜、让学生仰望,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位于三层的“生物博士工作站”就是这种理念下的成果之一。目前,学校有来自中科院、社科院等院校的三位博士后。可能在教书经验上,他们比不过老教师,但他们有研究能力、有专业知识。建立工作站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教学生多么高深的知识,而是培养兴趣。“哪怕他们把看过的书摆出来,让学生觉得学校的老师太牛了。老师看的书我们没看过、看不懂,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黄春说。

  学校在选拔教师上一直“不拘一格降人才”。黄春在和一名保安聊天时,发现他曾经开过发廊,当机立断让他开一门发艺选修课,保安当时就愣住了:“我真的能行么?”黄春告诉他,你以前怎么带徒弟,现在就怎么教,不用让学生达到多么高的水平,每节课让女生学会做一个发型就可以,这也是能让她们终身受益的生活本领。

  为了让老师有进步、有长远发展,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安排了一名四中本部的“师傅”,大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拜师学艺”。此外,每个学科组在四中会有一位指导专家,定期研修,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校长室设在走廊里

  北京四中房山分校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自信、爱学校。每名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可以开朗大方地侃侃而谈。而能做到这些,并非一日之功。

  在学校二层宽阔的奔跑走廊里,有黄春独特的办公室。全开放的环境,没有门和围墙,他在做什么,老师和学生路过时一目了然。无论是批改作业、会见客人、还是读书写字,所有日常工作都在学生眼皮底下完成。起初,对于和校长近距离接触,学生不太适应,只敢默默走过。一次,一名胆子大的学生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在门口看了半天问:“校长,我能借本书看看吗?”“随便拿,随便看。”黄春告诉他,“不用拘束,自己喜欢看什么就看。”有这样一位随时能约谈又没架子的校长,学生变得放得开了。

  在这里,一切都为了学生的成长。校本课程对于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必修,初三和高三学生可自愿参加。所有校本课程不设门槛、不设人数限制、零基础培养。只要学生感兴趣,学校会尽力满足。选修课并不全是钢琴、舞蹈、机器人等“高大上”的内容,还有烘焙、美发等能丰富学生生活的“接地气”课程。

  四中本部每年会向房山分校分配部分校额到校名额,分校高中学生足够优秀也可以进入本部“留学”。“在四中分校,成绩没那么重要,我们不会用成绩划分学生。”黄春说:“去年有两名高三生进入四中本部学习,并不是我们选择这两名学生,而是这两名学生选择了我们。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留学’,学生要依据自身水平判断能否适应四中的学习方式。这不是一种荣誉,只是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平台。”

  在这里,学生对学校充满了认同感。“在这里学习我觉得特别满足,每天的生活很充实,丰富多彩。”学生觉得学校能提供给他们最精彩的三年生活,选择这里是一种幸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