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本市日前出台《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及系列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施策,精准支持,切实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编制向人口稀少村小学倾斜
为帮助乡村学校解决编制不足问题,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将按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
区教育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基础上,按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村小学倾斜。通过逐年核销工勤和教辅人员编制、分类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事业编制跨行调剂、切实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途径,腾退出机动编制,优先用于乡村教师的统筹调配使用。寄宿制乡村学校按寄宿学生规模配备生活指导教师,尚未配备的应合理计算教师兼任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相应增核绩效工资总量。
本市将在乡村教师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完善乡村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和方式,将师德建设作为乡村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乡村教师将定向培养
本市将扩大师范生招生规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通过调整师范院校招生指标结构,扩大师范生的培养规模,适度调整师范专业的结构。鼓励相关高校通过与普通高中贯通培养、调整专业结构等方式,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从2016年开始,首都师范大学率先调整师范生招生指标结构,增加100个师范生招生指标,定向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实行对综合性院校毕业生和师范院校非师范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人员,满5年后给予4万元一次性补助。
在10个远郊区和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的乡村中小学校实施《北京市乡村教师特岗计划(2016—2020年)》。每年招聘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生物、地理、历史等紧缺学科教师300名左右。招聘对象为北京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和“京外211工程”师范院校及全国24所省属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016年和2017年分别招聘了261名和331名乡村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不足的压力。
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校流动
本市将推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在区域、城乡、校际间有序流动,发挥集团、学区内人力资源统筹优势,促进集团、学区内师资均衡配置。
实施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实现教师智力资源在线流转。市教委委托北师大高精尖中心搭建平台并启动了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在通州区31所初中开展了包括“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一对一预约辅导”、“问答中心”、“微课学习”等形式的两个学期的试点工作。
全市共招募辅导教师7308名,共有1590名教师完成了对4460名学生共计30724次有效的在线辅导,累计辅导总时长4974小时;305名教师参与问答中心的问题解答1252个,提供微课474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