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邓 菡)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举行“祭国殇,聚国魂,谋国兴”主题课程,师生在课程中学习“纪念”与“忘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侵华日军入城,长达6周的南京大屠杀由此开始,超过30万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高二学生王云汉担任这堂主题课的主持人。课程开始前,他为全体师生做了简要的背景知识介绍。随后,课程现场及通过闭路电视收看课程直播的各班师生起立,为80年前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和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教师钱睿带来了微课程《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南京大屠杀与抗战》。要“纪念”什么,又要“忘却”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师生静静聆听、仔细思考。
钱睿讲到,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发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日本侵略者这一反人类罪行灭绝人性、令人发指,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十分黑暗的一页”。在和平年代,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具有特别的意义。
钱睿表示,纪念南京大屠杀,是要唤起每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延续仇恨。我们要忘却仇恨,但要牢记历史,用包容的心面向未来。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忘却,忘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钱老师借用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我想青年人应当成为‘真的猛士’。我们要忘却仇恨,但不能忘却历史,更不能忘却前行的责任。”重温历史后,王云汉对同学们说。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烈士的英灵不远,民族精神不灭。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六六中学的博雅学子将以自己所学、用自己的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