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先有父母心,再有教书人。”这是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班主任赵海燕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在从教的13年里,赵海燕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用爱和坚持做孩子们的“妈妈”,做学生们的“教书人”。
物理老师带学生背单词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赵海燕到十二中教物理,这一教就是13年,并一直做班主任工作。对班里的学生,她一直像父母一样操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012年,赵海燕接手高三(6)班,开学考试一结束,她就发现一些学生偏科严重,尤其是住宿的几名男生,其他科优秀,数学、物理甚至接近满分,英语却不及格。赵海燕找到这几名男生,了解他们的想法。“老师,背单词太费劲了,背完过两天就忘了。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物理题呢。”“就是,老师,我们只是英语不好,高考别的科目考好了,也不差英语这一科,干脆放弃吧。”
在和英语老师沟通后,赵海燕决定带着这几名学生背单词。她每天5时起床,到校后叫他们起来背单词。他们也从开始的三催四催才起来,到最后比老师起得还早。从每天只能背20个单词就喊停,到最后拿着英文词典比着背。
高考时,这几名男生包括英语在内,各科都发挥出色。赵海燕欣慰地说,这就是孩子,用父母的心与他们沟通,用真心对待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成绩。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校致谢:“赵老师,他考得这么好,多亏了您的坚持,太感谢您啦!”
白天是师长晚上是护工
从教以来,赵海燕永远把学生放在首位。因为每个孩子身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希望。但很多学生不知道的是,就在赵海燕每天用心陪伴他们背单词时,她的母亲正在医院做手术。
那年,赵海燕的母亲查出直肠癌需要做手术,之后还要化疗,需要人长期照顾。但她刚接了高三班,需要时间磨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她让爱人请假照顾母亲,自己下班后去医院护理。那时,高三一个班一周6节物理课,她教三个班的课。每周全年级要统练,经常周五的考试卷子周六就要讲解,赵海燕就把所有的卷子带到医院,一边看着妈妈打点滴,一边批改。整整一个月,赵海燕每天两点一线奔波于医院和学校之间,下班后到医院边工作边护理母亲,晚上住在医院,无论晚上睡眠情况如何,第二天早上她都会准时到学校陪孩子们背单词。
手术后借助扩音器讲课
2014年3月,距离高考还有3个月。在给高三生讲课时,赵海燕的嗓子突然哑了,一连好几天说不出话。开始她以为自己上火了,就到药店买了点儿药,但吃了几天并不见好。在家人的劝说下,赵海燕抽空去医院做了检查,才发现嗓子长了息肉。
当时,学生刚开完誓师大会,高考复习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这时做手术,让赵海燕心急如焚。手术后,医生嘱咐她,出院后至少3个月不能说话。可学生的复习不能耽误呀。赵海燕就带着扩音器上课。面对担心的家人,她说:“我不能3个月不上课,学生要高考了,他们都是孩子,我得管他们。”
她带着扩音器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们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老师。赵海燕打开扩音器,用微弱嘶哑的声音慢慢开始讲课,越讲越吃力,一节课下来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一名女生走到她跟前,递过来一瓶水:“赵老师,您刚出院,嗓子还没养好就来给我们上课,歇会儿喝点儿水吧!”说着,一群孩子围了上来。就这样,她一直坚持戴着扩音器给学生上课。高考录取结束后,看着学生们拿着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赵海燕觉得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她的坚持是值得的。
过去的经历偶尔会勾起回忆,但这些故事对赵海燕来说可能仅是老师的责任,而给予学生的恰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一种爱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