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勤耕不辍 一生只为“教育”两字

发布时间:2017-09-11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教师节还没到,陈魁增就已收到好几份来自天南海北的礼物了。这位80多岁的老人,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现光电学院)副主任,退休后仍从事教育工作,如今已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7月走向社会的毕业研究生和9月刚入学的研究新生。

 

读书曾是最奢侈的梦想

每每讲起童年时光,陈老的眼中总是忍不住泛起泪光。他出生于辽宁省辽阳一个贫穷的村庄。那里十年九灾,即使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也填不饱肚子。父亲由于肺病卧床不起,身为家中长子、小学还没毕业的陈老就不得不辍学出去打工,担起养活家人的重任。“我至今仍记得,那天父亲吐了一口血后卧床不起,我进城给他抓药时的绝望。”当时,陈老想自己“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他13岁出去打拼,三年里修过城围、给做饭的师傅“拉过风箱”,也回家种过地。直到那个雨天,他们兄妹6人眼巴巴地趴在窗口等着母亲从姥姥家借粮回来。浑身淋湿的母亲匆匆回到家,把仅有的粮食熬成稀饭,等孩子们吃完才上桌。那一刻,陈老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16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老走进一家兵工厂,从此踏上追梦之旅。随着全国扫盲运动的开展,兵工厂办起夜校。陈老第一个报了名。虽然白天工作很累,晚上还经常上夜班,但每次走进课堂,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在三年的学徒时间里,他读完了剩下的小学课程,拿到了毕业证书。但他并不满足,梦想是读完中学课程,考入大学。

  苍天不负有心人,厂子优秀职工可以上工农速成中学,陈老争取到了这次机会,成为一名带工资脱产学习的学员。但速成中学四年要学完普通中学六年的课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每天增加2小时学习时间,中午不午休,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寒暑假不回家,把每学期的笔记整理一遍,最终被北京工业学院(原北京理工大学)录取。那一年高考,班级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录取,全国仅招生10.7万人。

 

从树苗到园丁,教和育扎根心底

进入大学,陈老就像一株小苗,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但天有不测风云,他在参加一次万米长跑时,突然口吐鲜血,被医院确诊为和父亲一样的肺病。听到这个消息的陈老近乎崩溃。那时,被告知得这个病就像被判了死刑。

陈老被隔离在邮电疗养院,眼看着身边的病友一个个无声地离去,他感到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他开始在课本中寻找生的希望。那段时间,除了忍受身体上的折磨,他考虑最多的就是学习不能掉队。同学们得知他的想法,每周到医院的花园给他补课。同学们走后,他就在病床上用小板凳当课桌勾划知识点、做题。是鲜活的知识陪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有一天,医院一名年轻医生问他是否愿意尝试将中医的针灸、西医的打针吃药和按摩三种方法同时用于治疗,但生机和风险并存。陈老同意了,决定和命运“赌”一把,因为他还有太多的梦想没有实现。

这次与死神的较量,他赢了。几经坎坷,陈老终于走上讲台,成了一名教师。1983年,49岁的他被任命为工程光学系副主任,1988年成为高级工程师。为此桂冠,他奋斗了整整55年。

  在执教生涯中,陈老想得最多的就是学生的成才之路。他希望每一个像他一样从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有机会在大学深造。他的学生张喆民大学毕业后去了黑龙江省边远地区工作,由于条件艰苦,不得不放弃考研。陈老得知张喆民的愿望后,把他借调回校,帮助自己搞科研,用科研经费给他开工资,让他一边搞科研一边复习考研。第一年没考上,陈老鼓励他再考。研究生毕业后,陈老又鼓励他考博士。张喆民现在已是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教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不想把自己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更想把自己比喻成一堆柴火。太阳光照暖我了,我就将这热量传递给别人。”在陈老看来,教育就是这样,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润物细无声。

  退休后,陈老依然勤耕不辍。退休以来的20多年,他先后在13个单位工作过。其中有8所大学、5所职业培训学校。“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为青年才子创建学习的平台。”陈老喜欢校园,离不开学生。他的日历上写满了每天的工作计划,晨读从6时开始,坚持写读书笔记。迄今为止,陈老已写了三本书。他的家就住在北理工,学校里很多学生认得他。经常有学生因为对未来感到迷茫而找到陈老。他们得到的,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规划和成功的思维模式。学生们有的去了北大清华,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和他一样成了园丁。

  谈起教育时,这位83岁的老人提到最多的两个字是“感恩”。他认为,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党和人民在他最困难时拉了他一把,让他“带工资上学”,这才有了今天的他。他希望能用教育的方式回报社会。2015年,陈老给北理工及其附小、附中先后捐书1000本,2016年给家乡小学捐书800本。今年,他拿出自己近乎全部的养老钱,和学生“教育+”咖啡馆发起人张爱志一起,筹资20万作为奖学助学金,准备9月捐给77周年校庆的母校北理工。陈老说,越是上了年岁,他越是有紧迫感,感觉自己在教育这件事上需要做的还很多。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