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发布时间:2017-06-28 期号:

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命题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继续坚持体现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立德树人思想,继续坚持体现以彰显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导向,继续坚持考查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探索试卷整体改革方面,既有对以往成功改革实践的坚持,也有根据改革目标和现实需要做出的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了稳中求进。

  2017年语文试卷在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落实语文《考试说明》、保持以往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在素材选择、情境设置、语言实践、名著阅读、能力综合、学科联系、板块勾连,以及对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一、突显试卷立意,精选命题素材

  坚持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是最主要的选材依据,突显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例如,现代文阅读选用王本道的散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强调普通人也要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和理想,彰显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议论文阅读《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论述了保持名节操守、坚持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对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再者,从社会大课堂和生活实践中选取命题素材,有参观名人故居,有专题展览,还有主题班会。又如,在书法板块选用古代名人名帖,在文言文阅读板块选用体现古代社会“以人为本”思想的课外文言语段,在多文本阅读板块加入统计图,在情境写作板块选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素材。所有这些,都表明命题素材的选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联系实际、传承文化的命题需要,为实现整个试卷的立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

  “基础·运用”板块采用了设置整体情境的命题方式。试题以参观名人故居为主题,设计了判断名人故居、书写参观感受、填写对联、修改展览前言等活动内容,将文学常识、修辞方法、标点符号、句子表达等语文基础的考查融入其中。这样,联系现实生活,设置整体情境,提高了对考生掌握语文基础以及运用语言的考查实效。  

  三、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语言实践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学科。试卷主要从三方面加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一是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在表达参观感受中考查修辞方法的使用,又如,根据设置的情境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修改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和表达不恰当的语句,如让考生修改展览前言中的标点符号和表达欠妥的语句。三是在阅读理解中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议论文阅读考查中,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选择表达不同意思的复句形式。试卷从上述三方面入手,使得对考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推进名著阅读,加强正面引导

  较之往年,今年名著阅读板块的考查有四个明显变化:一是更加注重对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考查。例如,让考生从阅读过的一部名著中找出中心人物,并结合整本书说明这一人物在作品中是如何发挥中心作用的。二是注重考查对作品思想的认识。例如,让考生从《论语》六则中选取一则谈谈对孔子思想的认识。三是注重考查考生阅读名著后的个人感受。例如,让考生联系《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相关内容谈自己获得的启示。四是扩大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以往试卷一般仅在名著阅读板块涉及三部名著,今年在“基础·运用”板块中也有对名著阅读内容的考查,甚至在现代文阅读中也要求考生联系读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作答试题。这样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引导考生走近名著,有助于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正确引导。

  五、考查核心素养,实现多种综合

  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2017年语文试卷的一个中心内容,而评价考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在“基础·运用”板块中融入名著阅读和课外文言文阅读,将连环画阅读和情境写作相结合,在试卷中实现了语文不同内容领域的整合。又如,在阅读板块中结合具体语境考查注音和词义理解,实现了不同语文能力的整合。不同板块内容、不同能力要点的综合,对于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六、关注学科联系,全面考查能力

  在学科的相互联系中考查语文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需要在跨学科阅读、写作中全方位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2017年试卷中的多文本阅读板块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个板块选取的是有关“新能源”的阅读材料,涉及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等物理、地理学科的知识。试题让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对“新能源”作出解释,对“新能源”的发展作出判断。这些都是在联系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

  七、加强整体设计,注意板块勾连

  试卷不但在语文基础、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做到每个板块的考查各有侧重,而且尽量追求各板块之间的相互勾连。例如,在“基础·运用”板块有判断故居位置,有参观展品,有写阅读感受,还有写展览前言,这就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参观活动。又如,记叙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表现的是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认识,议论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阐述的是对名节操守和理想信念的坚守,作文题“ 贵在真”要求写出为人做事的道德标准,这就在不同板块的相互勾连中形成以理想道德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线。各板块内容以及各板块间的相互勾连,在体现试卷整体性的同时,也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勾连。

  八、注重思维品质,考查创新能力

  对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始终是深化语文命题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语文试卷在如何有效落实对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做出新的尝试。例如,在记叙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阅读考查中,不仅要求考生根据前三段内容提出问题,而且要求考生说出所提问题对阅读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就加强了对所提问题的正向引导,体现出对考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的考查。又如,大作文“题目二”设置了具体的情境,为考生大胆创新、展开想象提供了条件或可能。

  

  2017年语文试卷坚持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在试题的开放性、选择性、差异性赋分,以及创新题目形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体现。试卷彰显了先进的课程理念,坚持了北京考试命题一贯倡导的以首都意识为特征的“走大道”“求大气”的风格特色,为今后语文试卷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评析

总体评价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路、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稳中求进,进一步助推北京市教育的“深综改”。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在素材选择上,坚持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突显优秀传统文化为标准;在题目设置上,引导考生深度思考,加深理解。例如,大作文题目是半命题“ 贵在真”。这个题目可以引发考生对为人、做事中“求真”的思考,引导考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有明确的方向。

  2.整体设计注重板块之间的联系,注重基础、积累和应用

  全卷在核心素养方面体现出了整体性,各个板块之间联系密切。全卷以理想、信念为主线,考查考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例如,在默写中让考生用李白的诗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在文言文阅读中让考生理解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在名著阅读中,引导考生关注理想、信念对个人生存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文阅读中,更是通过选文《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传递出强烈的声音。

  3.引导考生关注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试卷给考生提供了许多热点话题,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如情境写作的连环画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古代丝绸之路的故事;非连续性文本涉及的新能源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绿色发展等。这些鲜活的内容,可使考生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加深对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密切相关的认识。

  在加强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同时,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考察。例如,在参观名人故居过程中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在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完成发言稿的撰写;在了解新能源的同时用言语做出自己的解释等。

  4.注重考生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的考查

试卷在题目的设置上,侧重考查考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如试卷中涉及《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论语》、《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7部名著阅读,这是以往没有过的。而且这7部名著分布在不同的板块之中,有的是专门考查考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情况,有的是以名著阅读作为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情境,还有的是给考生深入思考提供的阅读材料。这种做法,对名著阅读起到正面引导、积极推进的作用。再如,题目引导考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开。尤其是阅读,强调考查考生阅读后的感受以及获得感受的过程和从中产生的问题。这些无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王彤彦)

 

基础·运用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承继了以往重视语文基础考查的风格,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对考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试题在考查范围和命题形式上都有新的扩展和探索。

  基础·运用板块命题采用“欧阳询书法”及“北京名人故居”两大素材主题。

  “书法”命题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题干给出欧阳询书法的基本特点,图片为《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在此语境下,考查书体判断、笔画笔顺及书法鉴赏能力。整个题目图文兼美,文化底蕴深厚。值得一提的是,书法鉴赏四个选项均为古人评价,文字精炼、典雅。考生判断时要读懂这些平易浅近的文言文句。本题体现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考查的积极尝试。

  “名人故居”主题充分体现“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实属“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此主题与考生的“社会大课堂”实践生活相联系,从参观,到写感受,再到办展览,再现考生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丰富语境的支撑下,下设几道题目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一方面考查修辞、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等知识点;另一方面又与名著阅读、对联补写、语段中的语言运用相勾连,考查考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默写题目稳中求新,其中第(3)题考查与“历史名城”相关的诗句。强调“读过”,允许诗句中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积累和运用,也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

  总之,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基础·运用板块试题延续了近年改革思路,聚焦语言运用,利用丰富灵活的语言情境创设,使语文考试走近核心素养,走向考生实际生活。这将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更深入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注重语文基础与应用,注重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整体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特征,使语文基础教学走向更广阔、更有活力与张力的新境地。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穆 聪)

 

文言文

  文言文考查选择了课内外对读的形式,课内材料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对读是《国语·勾践灭吴》。

  试题设置具有层递性,稳中求新。试题既有对文言字、词、句意的考查,还涉及句式表达及内容理解和文本体现的思想理解,层层深入地考查考生文言文学习情况,注重展现考生学习思考、归纳整合的过程及迁移运用能力,也考查考生借助文本把握古代人文思想的能力,将知识的学习内化成思维认识,形成人文素养,这些对于文言文学习与教学都有一定启发性和引领性。

  如第6题,不是简单地判别翻译句子的对错,而是在翻译理解句意基础上,结合全文进行判断,形式灵活新颖。

  特别是第7题,需要考生疏通文本,梳理归纳两个文本的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共同体现的思想,将文本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引导考生关注文本所反映的人文思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思想性。

(北京市育才学校高级教师 何连福)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试题具有“稳中求进、进中求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稳”,主要体现在名著阅读考查的方向,依然指向考生在阅读名著之后的文化智慧汲取、多样文化吸收、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试题所涉及的七部作品涵盖一部古代文化经典、三大文学名著、两部现代名著和一部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七部作品的考查,引导考生在名著阅读中积极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进”,首先表现为名著阅读的考查阅读量大,考查内容丰富。从考查的书目看,试题涉及《考试说明》要求的2017届考生必读的七部名著:《骆驼祥子》《朝花夕拾》《论语》《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超过全部必读书目的三分之二,分值、考查作品数量和文字量都有所增加。从考查内容看,把握作品的主体内容,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涉及对名著阅读的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理解等内容。

  “进”,其次体现为试题注重考查对名著阅读的整体把握与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名著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为三个阅读层级:基础阅读,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与主题;关联阅读,建立局部与整体关系;个性化阅读,表达个人的阅读理解与感悟。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作,试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主要内容、简要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艺术风格等内容。对这两部名著内容的考查处于第一层级,体现试题的“激励”功能。《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考查主要情节与主要人物,并初步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考查的是名著阅读的第二层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考查主要人物、主要情节之间的联系,还考查考生阅读名著后的独特感受,考查的是名著阅读的第三层级。今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加大了第二、三阅读层级的力度,目的在于促进考生重视经典名著的整体把握,倡导名著阅读的个性化感悟与思考。

  “新”,在“基础· 运用”中以生活情境设置的形式考查与名著相关的内容,建立了名著阅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对联”的语言形式考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适当的语言运用形式与名著理解相结合,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夏 满)

 

多文本阅读和议论文阅读

  1. 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卷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继续坚持体现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材料的大语境中,融入关于汉字读音和词语理解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在实际运用中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积累,真正体现了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能力浑然一体的特点。议论文阅读的题目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精心选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试题的设置上,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议论文阅读与记叙文阅读一脉相承,都体现了对生命的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2. 注重与考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考查语文核心能力

  试卷对知识点、能力点的考查,立足灵活运用,结合上下文语境,从语义和语用上考查考生的真能力。在多文本阅读中,突出对信息筛选加工能力和认识水平的综合考查,把考生阅读理解与语用表达的考查结合在一起,给考生创设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展示个性才华的平台,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摒弃“死记硬背”,促进考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试卷聚焦语言运用,体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设置情境,从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设题,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从考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把生活与语文等同,体现了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和考查语文的导向,提倡“用中学,学中用”的指导思想。今年语文试题走出了近几年“从知识考知识,为考知识而考知识”的困境,走向了让考生在实际生活中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改的核心理念。

  3. 在阅读中考查考生的体验与思考

  试卷让考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得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命题素材的选择上,体现了三个基本点: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的能力立意;突出优秀文化的文化立意。试题的设置体现了在求活的基础上求实的做法,且具有选择性和开放的思考空间,利于考查考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注重考查考生的深度思考;在精心设置的情境中,突出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注重展现考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与考生的社会大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相联系,突出学以致用。

  4. 注重学科联系,考查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查考生的综合阅读和深入理解能力。试卷中不仅考查考生有效提取整合信息、灵活运用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结论的能力,而且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已知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思辨能力。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考生学习鲜活的知识与技能。注重能力,突出综合性。把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勾连。在“新能源”上做了尝试:基于考生初中所掌握的自然学科的背景,考查考生文本阅读的能力;基于考生对文本的阅读,概括认识新能源;根据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对“新能源的作用”做出判断;把文本中两个图表结合起来,考查考生读图、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和逻辑认识能力。

(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李玉兰)

 

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价值观与能力并重,融合评价与展示功能于一体,主要体现在素材使用、试题命制、题型设计三方面。

  1. 文学作品取材,体现时代主旋律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描述卑微的蒲公英用心生长、开花、追梦的情形,引发考生对生命价值、理想信仰的思考。命题素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考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在试卷中体现对考生立德树人的教育。

  2. 试题命制立足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侧重考查阅读核心能力

  试题根据文章理解的层次要求与文本体式阅读的规律,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感受、理解感悟等阅读行为,分别考查整体把握、形成解释、质疑探究等阅读核心能力。问题的思维容量大,作答要历经分析综合、发散聚合等思维操作过程,着重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3.题型设计注重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在展示考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考查考生创新能力

  例如,第16小题,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阅读这篇文章有怎样的帮助。试题考查考生在阅读中质疑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说明这个问题对阅读文章的作用,又考查了问题解决能力。这道试题也体现出“稳中求进”的特点。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夏 满)

 

作文

  今年大、小作文仍然采用“二选一”的形式。小作文一篇注重联系考生生活,在同学聚会中描述曾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游戏,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一篇是实用文体写作,要求考生结合给出的六幅连环画,围绕“讲述历史故事,传送中华文明”的主题,拟写一段发言稿。大作文一篇是半命题作文“ 贵在真”,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另一篇要求考生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写出发生在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中的故事。大、小作文的选择,不仅意味着题目的选择,也为具有不同兴趣、不同个性、不同思维方式的考生提供了选择的平台和展示平台。具体而言,今年作文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践行

描述曾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游戏,与同学们分享童年的快乐,特别贴近考生生活。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生活。小作文第一个题目旨在引导考生聚焦童年快乐的“瞬间”———游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下棋、猜谜、折纸、放风筝、抖空竹、踢毽子等游戏,都是中国传统的娱乐、体育活动,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大作文题目一给出的核心词“贵在真”更是强调了追求真、崇尚真,直接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作文题让考生在作答试题时不仅接触体现核心价值观和获得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的试题素材,还让考生作答时展示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这样就起到中考在立德树人、传承优秀文化方面应有的作用,也引导课堂教学在选择教学内容、落实教学重点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和完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2.关注考生的思维品质,强调想象创新

大作文第二个题目属于想象作文,不仅考查考生讲故事的能力,而且考查考生把故事讲好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考查考生在与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泉水山石对话、接触、交流中的想象,还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作文导语中有“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意味着考生的想象不仅要丰富,还要合理,不能信马由缰,要符合思维逻辑。这个符合初三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感性的题目,蕴含思辨性。

  3.突出情景设置,在语言实践中考查语用水平

  提供情景,搭建平台,突显中考评价与考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而更好地考查考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直是近年中考作文坚持的路径。今年无论是小作文的聚会上回忆童年游戏的快乐,还是为主题班会写发言稿,又或是讲述森林王国中发生的故事,都意在引导考生关注、思考事物或现象背后的东西,突显中考评价在认识现实生活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正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最好引领。

  4.尝试学科整合,突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特点

  实现学科整合,是当下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2016年中考作文题“奇妙的实验室”,所给导语中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学科整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今年小作文第二个题目既涉及与当今热点“一带一路”有关的题材,还体现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整合。张骞出使西域是初中历史中西汉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但是这个史实是以连环画形式出现的,考生要想完成以“讲述历史故事,传送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发言稿,就要读懂连环画的“图”与“图”下面的文字,体现了对考生理解、分析、提取和概括信息等阅读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这道作文题,体现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完美融合,又突出了语文学科能力的考查。由此得出启示:在课堂教学中要扩大眼界,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将语文教学置于考生未来发展需要之中。

(东城区教师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魏澄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