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不了你,却会一直陪着你

发布时间:2017-06-26 期号:

北京市育英中学心理咨询师 刘春媛

  炎热六月,中考正在进行,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考生与父母备受煎熬。考试焦虑不仅是被煎熬历练的结果,也是煎熬之一。以考试焦虑本身作为出发点,走近考生与父母的考前情绪,理解中考家庭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状态。

 

考试焦虑分3类

  考试焦虑,狭义地说是指个体在评价情景中表现出的过度担忧、无关思维、心理混乱、紧张及生理唤醒。同任何一种情绪一样,考试焦虑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适度焦虑能充分调动考生的心理动力,集中注意力实现目标;过度焦虑会损害考生的认知操作与考试成绩。

  考试焦虑分3方面:生理表现、行为表现和认知表现;还分3个类型:单独情绪反应型,指个体不存在应试或应对技能缺陷,且认知能力和考试成绩很好;技能缺陷型,指个体不仅缺乏学习或应试技能,且认知能力和考试成绩也受影响;担忧型,指个体认知能力强,但成绩易受影响。

  不管何种类型的考试焦虑,都有核心认知成分,即担忧。研究表明,担忧成分与考试期望值有关,且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担忧可被看作自我关注或自我相关思维,尤其是自我负性信息、负性想法、对自我的怀疑。

反复劝诫会适得其反

  应对考试过程中,孩子会以高度唤醒的情绪状态应对,只要没出现过度反应,如昏厥、严重失眠、经常哭泣、情绪异常低落等就是正常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焦躁、烦闷、易怒等状态,但只要在能理解的范围内,父母就要用温暖的心去接纳。

  父母不要反复告诉孩子“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不要紧张”,这样会导致孩子的紧张感被强化。应对重大考试,紧张是正常的,不紧张或过度紧张才需要干预。当考生认可并接纳紧张情绪后,才能与紧张和焦虑共处。考生可试着深呼吸几次,先体验一下紧张的感觉,之后就会慢慢变好。中考期间,父母也不要追着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只要孩子能保持中等动机水平,即可发挥最佳水平。

  每年中考,都有考生因不知该休息还是学习而焦虑,想休息觉得内疚,不休息又学不进去。其实,考试这几天,尽管考生没有学习,但也时时刻刻在为考试做准备———心理准备。若父母追着孩子让他抓紧复习,可能有收获,但潜在的风险更大。

  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不合理认知,如“有一套卷子没做,今天真是一事无成”“考试前想休息半天,觉得很愧疚,可是又学不下去”“以前没有好好努力,现在想努力也来不及了,我肯定考不上了”等。而这些信念均有几个鲜明特点,即绝对化、糟糕至极、以偏概全等,如认为自己很无能、没有价值等。这些负性自我评价在考试过程中会被激活,操控着考生对于情境的评价和理解,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困扰。因此,父母和老师可从认知角度,帮助考生探索影响其考前情绪状态的因素都有哪些,排除不合理的部分,有针对性地帮助其矫正,改善考生考前情绪状态。

  父母也要重点关注考后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出分后,不管成绩是否理想,此阶段都是出现过激行为的高发期。青少年心智没有成熟到相对理性的程度。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表现异常,要及时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父母不要“篡位”

  中考不仅考验孩子,也同样考验着家长。父母也会处于紧张、焦虑情绪中,要先觉察并接纳自身情绪状态,才更容易理解孩子的紧张与焦虑,也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孩子。

  考试期间,父母不要讨论报考哪所学校,更不要将自己的理想和期望传递给孩子。当前阶段,从容完成考试是第一位。“能考上哪所学校更好”“超常发挥”等简单词汇的背后,往往是父母殷切厚重的期待和压力,不利于考生备考。

  大多数父母在“后勤部长”这一岗位上已表现得相当出色。其实,该角色说不定就是让考生感觉惬意舒服的位置。如果父母想表现对孩子的关心,在孩子烦躁时什么都不要说,陪着他坐一会儿就很暖心了。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知道你紧张,我们替代不了你,但会一直陪着你,一起面对困难。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