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学 按题型仔细审读 用术语规范作答

发布时间:2017-06-21 期号: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级教师 王学珍

  1.选择题

  选择题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等特点。一般来说,后五题难度较大,考生解答时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及其之间的联系,对题目进行全面而周密的分析。常用方法有直接判断法、分析比较法、排除法及信息迁移法等。对于易出错的图像选择题,要分析起点、变化趋势及终点是否正确。

  2.生活现象解释题

  这类题目难度较小,考生要联系所学相关知识,结合题目所给信息作答即可。

  3.科普阅读理解题

  该部分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关键在于找准文本中的原话,直接“抄”写即可。整合题目信息时,要联系生活,注意答案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4.生产实际分析题

  这类题取材于社会生活、现代科技、新材料合成等,往往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及相关知识解决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寻找循环利用的物质。方法一:看流程图中是否有循环线,是否有箭头将某一反应的产物或某一操作分离出来的物质回头指向前面的反应。方法二:如果没有循环线,则看是否有某一反应的产物或分离出来的物质(包括结晶后的母液)是前面某一反应的反应物。

  5.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题

  考生可从特征反应、特殊颜色、气味、现象等入手分析这类题,如:

  (1)液液反应冒气泡,一般是Na2CO3(或NaHCO3)跟HCl(或H2SO4)反应,放出CO2气体;

  (2)气体通入溶液变浑浊,一般是CO2与Ca(OH)2发生反应;

  (3)液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

  (4)某物质放入饱和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CaO放入饱和石灰水中发生变化,此时白色沉淀是微溶的Ca(OH)2。

  6.实验原理分析及科学探究题

  答这类题的一般过程是:实验目的—问题—猜想—操作—现象—结论。考生首先要读懂信息与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带着“目的”找答案,遇到问题,要返回查阅信息。答题中采用“取、滴、若、则”等字眼描述方案;采用“气、液、固、温、形”等描述现象;结合理论依据与实验证据回答依据;通过描述直接/根本目的回答作用;回答结论时,用短句分条书写。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