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徐 凡
在春风拂面的5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中式风格的校园内,典雅精致的园林景观和绿荫掩映的校园道路,造就了一番古香古色而又青春洋溢的风景。尊师阁、校友亭、军民友谊亭,亭台楼阁的点缀让校园更具文化韵味。
在每座教学楼内,校训十分醒目:“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在这里,学生张扬着青春的活力,向着成为“中国脊梁”的目标奋进。
脊梁课 三层级五领域
二十中校训中,“脊梁”二字格外打眼。学校特有的“3L5F”脊梁课程体系让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表,在多层面获得知识和素质的发展。
校长陈恒华介绍,3L(3 Levels)是指三个层级的课程平台,包括共同基础类课程、拓展应用类课程和创新发展类课程。其中,共同基础类课程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共同基础类课程群,主要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必修和必选课程;拓展应用类课程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应用类课程群,包括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开设的各类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等;创新发展类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发展类课程群,内容有面向突出特长学生开设的项目课程、实践应用课程、专题研究课程等。
创新课程大多是学校老师在课程基础上开设的拓展类课程,内容涵盖文史类、科技创新类、自然科学类等,包括诗词鉴赏、宫廷演变、机器人等课程。学生每学期可从中选择一项学习。
5F(5 Fields)包括品德与修为领域、人文与社会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身心与健康领域、艺术与审美领域。每个层级都包含这五大领域,三个层级之间既有知识、技能的前后衔接,又有各自不同的培养定位,既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体现多元化的选择取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渐进式培养过程。
进企业 了解实际应用
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二十中学生有机会走进行业内高端或领先的企业,感受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校在上地信息技术产业园旁边,因此学生占有“地利”。联想、IBM等知名大企业,都是学生参观学习的基地。学生还可走进大学,到科学家身边,在高等学府里感受知识的魅力。
二十中和大学实验室强强联手,二十中负责基础课程,大学提供研究实验的场所。作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二十中每学期都会选拔十几名学生,进入中科院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整整一年半时间里,学生每周末都到实验室去,跟着大学导师进行参与式学习。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出一个个感兴趣的课题,可能是组织制作智能机器人,或许是昆虫如何饲养,又或是星空究竟是什么样的……最终,这些兴趣的火花都会成为一份份科研报告落到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学校已经有北航精密仪器及机械先进传感重点实验室、北交大科技研究中心、北理工自动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北理工机器人研究所以及学生实践中心5个实验实践基地。
种子课 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想要成为中国脊梁,要拿出过硬的成绩才行。二十中针对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种子项目”课程,实行项目制走班,高一、高二跨年级联合培养,名师授课。
“种子项目”课程由高中特级教师领衔的学科优秀教师和市级名师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开设学业规划课程、思维拓展课程、实验探究课程、自主招生课程以及人文素养课程等。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专家名师点拨、小组合作和自主规划学习。名师不定期前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更多时间,学生可沉浸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之中。
“种子项目”的学员平时跟随各自教学班上课,只有在上项目内课程时才组成一个班级。项目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程度,讲授拓展知识。项目负责人、物理特级教师宋诗伟介绍,项目内的学生必上的是每天晚上的主研修课。高一和高二学生聚在一起,由学校提供场地,或讨论问题,或自主阅读,或归纳整理学科知识等。
“种子项目”开展3年来,参与学生学习成绩均排年级前列。项目学生学习习惯好,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意识强,未来进入大学学习也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去游学 丰富人生体验
“喜欢南非,喜欢南非的风景,喜欢南非的人们,喜欢在南非度过的不到10天的时光。”南非游学归来的学生邱波说,游学让他看到了北京之外的美丽世界。从约翰内斯堡到开普敦,所到之处都有不同的风景。南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贫穷落后,而是充满自然气息,让人有种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感觉。桌山、好望角、企鹅沙滩、鸵鸟国和海豹岛,这一切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了解自己的国家、国情、文化历史,同时具有国际视野,是成为“中国脊梁”不可缺少的素质。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在二十中已坚持20多年。学校推出菜单式游学项目课程,分为国内游学和国际游学两部分。文化是二十中的国内游学主线,立足于文化进行专项的研究性学习。今年6月,学生将走上八条文化考察之旅,走近山西晋商文化、西安盛唐文化、南京江浙文化、山东儒家文化等。每次游学,学生都能从文学、政治、经济、社会、建筑、美食等多层面获得深刻体会。学生在国内游学中萌发自我发展意识,激发未来发展志向。他们归来后常思考“在这个社会当中,我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学生到外地,并不是观光旅游。学校为其准备了专题讲座、学校讲座、博物馆参观游览等活动。学生要先以组为单位确定课题,行前查阅资料,做好充足准备,游学过程中结合所选课题,有重点地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每天做记录,回校后提交研究论文。蔡一诺等人写的《从杏林游观感悟孔子的教学理念》,黄心悦等人写的《青岛与北京的房屋朝向对比研究》等,思考深入,价值颇高。
国外游学与国内游学目的不同,学校希望学生通过国际游学在全球视野下铸就中国情怀。走进书本、网络上看到的地方,会带给学生许多直观感受。学生在游学中不禁思考,如何利用全球资源优势,着眼于为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二十中国际游学以学科教学为主,多元文化考察为辅,是一场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今年2月南非游学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地理学科课程。站在南非的土地上,他们才真正对其生物多样性有了全新的感知。
学生发现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可用来解决游学过程中的疑惑,激发了学习兴趣。2016年到2017年,二十中学生还去过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今年夏天,学生将踏上英国文学之旅和意大利艺术之旅。
向未来 指导学生发展
二十中学生不仅可在学校生活中拥抱智慧与学识、眼界与实践,还能跟随学校步伐,逐渐明晰未来发展方向。
学校近期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学处的部分职能合二为一。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有8个功能区,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发展需求。该中心提供品德、学业、心理、职业和生活等五方面指导。其中,学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是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通过学业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大学信息、专业信息被收集到学校资料库,编印成册,方便学生快速查阅。职业指导包含职业体验、招聘课程等。学校把企业请进校园,让学生“以未来的自己”参加模拟招聘。评委打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场”表现。
社团课程也是学生了解社会、体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社团课程没有太多规范或模式束缚,学生可自由发展,不计成败。“失败有时比成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陈恒华说。
对学生来说,创立社团是一次探索实验,微电影社团就是其中之一。学生拍摄制作微视频,上传网络,不仅获得活动主办方的尊重和感谢,也在拍摄过程中受到教育。高三学生王博潇参加微电影社团后觉得趣味十足,打定主意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但他之前的分数差距较大。因为目标明确,他动力十足,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目前他已顺利通过艺考,离中传的目标越来越近。
招生:
今年,学校高一年级统一计划招生200人,名额分配计划招生120人。
开放日:
学校将于5月20日9时至12时,向初三考生和家长举办校园开放活动。届时,考生和家长可参观学校,与高中招生教师面对面交流,咨询学校的课程内容和招生政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