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5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就将迎来60周年校庆。这所前身是潞州中学的学校,在北理工附中入驻后的一年里,不断蜕变,就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国学教育帮助认知自我
以前,这所学校的学生多数时候只知道低头学习,图书馆里、运动场上鲜见他们的身影。北理工附中入驻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这种现状。“我相信师生共读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兴趣打开了,思维激活了,比死学会更有成效。”校长陆旻说。
通州校区更加凸显人文奠基。去年,初中首招两个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班,从四个维度开设国学课程———经典研读、学科渗透、传统技艺、文化实践。学校在初高中共开设18门校本课程,如魔术与数学、软陶艺、跆拳道、足球、茶艺等。这些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点,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为未来的人生选择做好积淀。学校还为住宿生开设生活指导课和心理疏导课。刚入学时,和理工集团校相比,这两个班成绩处于平均线上,经过半年的学习,现在已经可以和海淀本部A1层班比肩。
教学副校长杨玉梅说,学校自与北理工附中融合以来,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在确保国家课程开足开齐的基础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了质的飞跃。地方课程由专任教师承担,增加实地考察活动,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向学生介绍通州八景,对现存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如南街的胡同文化、通州燃灯塔等。
生涯规划引导发展方向
上个月,学校组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们第一次走进通州区人民法院,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展示了精彩的法庭审理过程。学生王蕊说:“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了解了公诉人的身份,希望以后能报考相关院校,从事相关工作。”这也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对人生进行规划。
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青年理财、生涯规划两门校本课程。青年理财课程是由国际JA组织创办并引进校园的。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能够合理处理财务,人生规划才会更加有序。
这两门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方向不定、动力不足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感受、参与,从而知道自己未来的选择。学校在高中省出一节必修课时间,开设生涯规划课,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毅力、习惯进行评分,走进大学校园跟学长做访谈等系列活动,了解并思考自己的未来。
“青蓝工程”提升教师水平
“对于怀揣教育理想的工作者来说,能看见学生的笑脸和自主发展的动力是最欣慰的。而这一切的助推器就是老师。如果老师不改变观念,很难让学生有收获。”陆旻说。
学校充分利用海淀研修平台,与海淀老师同步参加进修培训活动。本校骨干教师团队深入通州校区,走进课堂,观察、诊断师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老师对话,了解师生需要,确定帮扶教学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送教活动。
同时,通州校区老师走进本校全方位开放的课堂,实际了解、学习本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现、接纳并促进自己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青蓝工程”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通州校区年轻教师师徒结对,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帮助本校青年教师业务迅速提升。
学校还邀请北师大等高校专家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的培训,邀请名校名师来校与老师交流,帮助老师提高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领会,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副中心对教育发展的要求;鼓励、组织老师走进名校课堂,听优秀老师授课。
“留学制度”分享海淀资源
除了使用海淀区的教材外,学生既可以使用海淀试卷,也可以参加通州区考试。目前,通州校区与北理工附中本部建立“留学制度”,新高一年级已经有6名学生进入北理工附中班,将在那里完成高中三年学习。如果学生不适应本校的生活,可以申请流动。未来会有更多通州校区学生进入本校学习。
今年学校新高一计划招收6个班共240人,与去年相比扩招3倍,与海淀本部一个代码分两个专业招生,仍然采取名额分配和统一招生的形式。学校招办主任刘宇龙表示:“招生范围以通州的毕业生为主,也会拿出一部分名额分配给海淀、朝阳等区,逐渐把北京市示范高中的优质教育辐射到全市。”
考生要注意的是,去年学校首次以名额分配和统招的形式录取,分数线比前一年提高近100分,去年统招分数线为516分。学校将于5月20日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学生和家长届时可前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