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校园欺凌 筑牢三道防线

发布时间:2017-05-15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校园欺凌事件近年来频繁发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许建农。

  许建农表示,事实上,有的学校会存在校园欺凌现象,这一点也引起了教育部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随着法制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会从法律层面解决问题,保护孩子权益。但法律只是在校园欺凌发生后的解决手段之一,并不能杜绝欺凌现象。从校园欺凌发生原因的3方面———家庭、学校、个人分析,并做好前期预防工作,筑牢三道防线才是减少校园欺凌的根本所在。

  第一,筑牢家庭防线。孩子为什么会产生欺凌行为?家庭教育中的不当现象成为造就欺凌现象的“温室”。比如,如果家长把打孩子当作教育手段,家庭中充满暴力,孩子从小在这种环境生长,心理上就会“产生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的想法。走进学校后,孩子一旦与同学出现摩擦,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认为这是解决欺凌的有效方式。因此,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家庭教育。家长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和家庭关系的模式等会对孩子心理成长造成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目前社会中,没有成熟的教养模式,也缺少家长教育课堂,怎样对家长进行教育成为问题。对家长个人而言,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用健康行为和思维方式引导孩子。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已经40多岁,没有必要学习这些,那么孩子又怎能进步呢?

  第二,筑牢校园防线。校园欺凌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所谓校园欺凌普遍具有3个特点:以强凌弱、反复发生、对孩子造成身心伤害。其中,以强凌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既表现在身体条件好的欺凌身体弱的、高年级的欺凌低年级的、男生欺凌女生、团伙的欺负孤僻的和成绩好的同学歧视成绩差的等。

  在校内发生的欺凌现象突显出部分学生缺少法制观念。法制教育要从小学普及,使学生了解自身所具备的权利和义务,具备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校园生活中存在玩笑和恶作剧,原本这并不属于校园欺凌,但如果长时间高频率发生,性质就会改变,甚至影响孩子成长。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受到的心理伤害过两天就会好。实际上,青少年的心理恢复能力并没有成年人想象中那么快。这样的情况需要专业力量介入。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能及时抚慰孩子的心灵创伤。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受害的不只是受害者,施暴者也会受到伤害。暴力行为满足了心理需求,若不及时矫正,施暴者会受到更长远的伤害,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对于自身家庭的破坏也很大。

  防止校园欺凌,重在预防。学校要具备相应的机制,第一时间发现及时制止,不让欺凌事件对孩子的伤害扩大。一支由学校德育干部、心理老师、安全干部等相关人员构成的预防校园欺凌队伍,可以通过日常监测、甄别并施以相应的教育,把工作做在平时,校园欺凌事件就会减少,危害程度也会减轻。很多初三和高三毕业年级学生因即将离校,内心的自我约束变弱,和老师发生语言冲突时容易上升到肢体冲突,考生和家长也要多加注意。

  第三,筑牢个人防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态来源于内心的支持系统,是否合群、和其他同学的沟通情况、抗挫折能力,都会在校园欺凌后发挥作用,能帮受害学生及时康复。

  如果校园欺凌正在发生,学生如何处理?校园欺凌发生前,孩子要具备内心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预防潜在危险。比如,显弱露富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欺凌者的目标。欺凌中,作为弱者受到暴力侵害时,不要进行硬碰硬的搏斗,以免造成身体伤害。被欺凌后,不要保持沉默、闷在心里,要及时寻求学校和家庭的帮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