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名校,农村校破茧而出

发布时间:2017-04-24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名校办分校,各有各的不同。农村校成为名校分校后,在学生管理、教师成长、课程设置上有何不同?记者日前走进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一探究竟。

名校、分校,不可完全复制

  两年前,这所学校叫王佐学校,是一所落后的农村校。被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接管后,田琳任校长、刘晓华任执行校长。然而,学校的现状却让刘晓华犯了难。缺少培养、培训、评价机制,教师队伍涣散,工作目标、态度有待提升。

  要改变这种状况,名校现行的管理方式不适用。为此,学校定位于“陪伴、引领、改变”,与名校共同成长。

  刘晓华和调任的老师一起,建设“共美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成立学术委员会、基础建设委员会和智能化建设委员会。为鼓励教师,增强教师责任和目标意识,学校从师德表现、常规管理、学习研究、工作成效等方面设立考评细则,并从中发现问题,加强过程指导。老师们工作有了动力,“闲人”少了,埋头苦干讲奉献的人多了;“犯浑”的少了,讲大局讲规矩的多了;“人治”现象少了,讲科学讲原则的多了。

家访、村访,从改变家庭开始

  该校所在的王佐镇61.33平方千米土地上,共有8个中心村,4万多村民,家长教育思想落后,教育方式简单。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升学没有要求。调查发现,1617名在校生,90%是农民子弟,56%家长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教育意识淡薄。

  为此,学校提出,改变孩子,改变学校,要先从改变家庭开始。因此,家访、村访提上日程。

  刘晓华说:“一开始家访,家长不认可、不理会,但看到暑假期间校领导还顶着酷暑,大汗淋漓地走家串户,再‘混’的家长也有所动容。村访更难,没人响应,我们就请各村熟悉情况的干部跟着一起,但也只有三两个家长来听。”

  每年暑假,学校干部和教师都会对全体新生进行家访,学期中对部分特殊学生家访,了解学生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沟通感情;与家长商议教育子女的思想和方法,达成共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特殊家庭实行帮扶;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对特殊学生进行思想、学业辅导。久而久之,家长对学校越来越信任。

  学校协助镇政府成立家长学校,各中心村成立家长学校分校,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学校成立讲师团,每年两次进村讲课、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帮助家长规划孩子未来,就教育子女的难点和热点做专题辅导;按照不同学段编写家长学校读本,做到人手一份。学校公众微信号和网站开辟“我的家教故事”栏目。召开特殊学生家长座谈会。

阅读、学农,创新办学策略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发现,孩子在家写作业,爸爸在旁边看电视、玩手机是常事,看书的家长几乎为零。为了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学校为各年级学生制订了阅读书单,开设经典阅读课。鼓励学生阅读、亲子阅读,同时通过评选书香个人、书香团队、书香家庭,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养成阅读习惯。

  虽然学生基本为农民子弟,但学生对农耕农作物知之甚少。刘晓华介绍,学校研究农耕文化,开辟了学农基地,开发学农实践活动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从科学播种,到浇水、除草、施肥、收获,让学生学会9种农作物的种植。学校每年还会举办“丰收节”,让学生带着自己收获的玉米、花生、芝麻、红薯等农作物体验收获的快乐。刘晓华说:“孩子们体验农事,学会了珍惜。同时,通过劳动实践课,逐渐学会了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刘晓华说:“丰台区每年都会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满意度测评。我们学校连续三年学生家长满意度呈上升趋势,从低于平均值到远远高于平均值。2016年测评中,小学部的满意度在全区排名第一。”

  这个认可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冲破层层枷锁和阻力,突破自我实现了蜕变。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