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马海丽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许多名校分校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名校分校跟本校间是怎样的关系,有哪些异同?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以下简称“景山远洋”)副校长齐浛。
分校跟名校学什么
“分校跟名校学什么?我觉得是学名校的精神、名校的文化。”齐浛认为,景山学校的文化,突出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领导对老师的尊重,平等待人的胸怀。这一点在景山远洋继承得特别好。在齐浛看来,分校向名校学的不是表面,而是内涵。分校不能只是挂着名校的“金字招牌”,有名无实。
在传承景山学校理念和思想的同时,景山远洋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学校去年高考出了全区的第一名。
景山远洋在区域发挥越来越大的辐射作用,不少老师成长为区域骨干,为区教育质量提升做出很大贡献。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特色在区里得到推广。
一样和不一样
景山远洋是石景山区最早引进的名校分校,今年是它办学的第10个年头。景山远洋与本校一样的是同一法人,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教材,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段跟本校一致。
“景山远洋跟本校日常联系最多的是教学,跟本校同步备课,一起做教研活动。”齐浛说,景山远洋与本校的联系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教材几大块儿,去年还参加了本校牵头的“景山杯”教学大赛。
景山远洋既和本部保持密切联系,又在区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学校老师虽然用的教材跟景山一致,但同步参加区级教研,两方面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同时,景山远洋也有与本校不一样的地方,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学校结合区域情况开创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谐发展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学校方方面面的活动,如迎新、生日会、校服的选择、营养餐评比等。
异彩纷呈的“舞台”
景山学校一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不把考试和升学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景山远洋也是如此。“无论学生进门什么样,9年要培养出一个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学生培养上不能急功近利。”齐浛说,学生全是划片进入学校的,入学程度不一。学校要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量身考虑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能实现的人生目标。
为此,景山远洋在学生发展方面给足了空间,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无论学生入校时什么程度,先天什么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进入景山远洋后,都可以找到价值感,寻找到未来的方向。
一些先天不足或有缺陷的孩子,通过9年在学校受到的尊重和平等公正的待遇,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也能够健康向上地成长。
初三生徐晓明(化名)智力先天不足,在钢琴演奏上却有独特天份。学校并未放弃这个孩子,而是与家长一起正视现实,给孩子机会发挥特长。去年寒假,这个孩子跟交响乐团一起参加钢琴大型演出,非常成功。家长说:“如果不是学校,很难把孩子的这个特长挖掘出来,孩子甚至难有正常的学校生活。”
在景山远洋,这样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一入校门,就有多种社团可以选择。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示空间和平台。
每周五下午,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不到固定班级上课,而是选择感兴趣的课去上。这样的选修课,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每每被很多孩子所盼望着。
许多人说“综合”,到底如何“综合”?景山远洋将综合落实在课程里,初中阶段共开设了英语视听说、日语入门、几何画板、智能控制、艺术体操、植物栽培、茶艺、博弈论坛等30多门校本选修课。学生可依据兴趣爱好选择,综合发展。
这些课程分5个板块,包括人文素养、科技素养、艺术素养,还有健体类和生活技能类,课程定期交替。两年能系统学习4门选修课,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张扬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校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不强求一致,更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每名学生都有个性施展的舞台和空间。9月的感恩月、10月的阳光少年月、11月的科技月……每个月有一个主题,从小学到高三的不同年龄段都有活动,体现了学校的小初高一体化培养体系。学校每年还有“一诗一歌”伴成长活动,一年诗会,一年歌会,有主题,有组织,面向全体同学,每个班级每名学生都要上台。
学校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