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英中学心理教师 韩向华
张丽(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在第一次心理咨询过程中,她表现得较内向、怯懦;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神情沮丧、消极悲观;交谈时说话速度很慢,反映较迟缓,用词简单、单调,一直哭;对自己当前的状态有自知力,并想尽快摆脱困扰,提高学习成绩。
从已了解到的信息和资料分析,造成张丽当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她要求过高,一旦不能达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要求,就指责她,并用斥责、打骂的粗暴教育方式,缺少正面评价,久而久之造成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形成一种自卑的自我评价系统。但张丽性格上有些怯懦、悲观,认知上较片面、不客观,导致她容易自责自罪。所以,处于应激状态时,这种性格和认知决定了她的情绪悲观、沮丧,行为消极、逃避。
认知行为矫正家认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往往与其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判断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事物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之后的咨询中,我鼓励和引导张丽转换一个角度重新客观思考困扰自己的问题和情绪。我建议她准备一张情绪反馈卡片,将自己每天的情绪记录下来进行对比。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交往,往往会产生孤独自卑心理及焦虑等消极情绪。在矫正认识的基础上,从最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最容易接受的环境入手,鼓励求助者不断尝试战胜自己,逐渐强化意识,改变不良行为模式,消除自卑。张丽要主动和父母沟通,和同学交往。
此外,张丽认为,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自己的存在价值。其实,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高听课质量,这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提高注意力主要靠自身意志力,也可请同学在自己走神时监督提醒,逐渐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面对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的孩子,首先,父母和老师要找到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展示好的一面,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树立积极良好的个人形象。
其次,面对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责备和抱怨,等待情绪平静后,要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监督孩子将协商的办法、制订的计划认真执行。但也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要对会反复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理智、冷静的状态面对孩子。
再次,在帮助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要及时表达鼓励和肯定。这种鼓励和肯定要具体、有针对性。例如,“你的进步真大,这次作业写得不但比昨天工整漂亮,时间还缩短了半小时。”而非宽泛的“你真棒”这样的话。孩子也会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逐渐积累自信。
最后,遇到问题时,父母和老师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自我归因。对于自卑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更多地将成功归因于个人的付出和努力;而造成失败的原因则很多,不一定是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心态。当然,做自我归因时,也要就事论事、有针对性,以免造成孩子盲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