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百天复习策略

发布时间:2017-03-20 期号:

 

距离中考不到百天,考生该如何高效复习?下面听听各科老师怎么说。

 

语文:三个坚持 两个总结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龚 卉

  三个“坚持”:首先,坚持积累。积累内容包括古诗文、传统文化知识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了解。2016年中考不仅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背诵篇目的默写,还考查古诗积累(第10题)。背诵古诗文时,考生不要只囿于考试范围,还要有所拓展。考生已背诵了很多古诗文,只要把过去背记内容再温习一下就会有很多储备了。考生还可坚持读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增强语感,增加文言词汇量。近几年中考都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所涉及,传统文化体现在生活诸多方面。考生要在生活中、阅读中乃至考题中多留意,见到一点就了解一点、熟悉一点。学习不能和生活脱钩,中考也越来越力图将两者紧密结合。考生要密切关注、回归现实社会生活。比如2016年中考第4题,在语段语境中判断“风雨交加”词语运用错误,就源于生活常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都可能在考试中同步体现,考生也要有所了解。

  其次,坚持读书。临近中考,时间越来越紧,考生做不到大量阅读,但是每月精读一本书是可以做到的,不妨散文、小说、科普类各一本。阅读过程中,考生要关注逻辑思维,关注人生思考,关注作者如何表达情感和思考,关注人物塑造主题呈现,关注新知识新技术,关注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最后,坚持练字。每天5分钟,练习横平竖直、干净整洁,保证在考场上也能做到这两点,有一个漂亮的卷面。

  两个“总结”:首先,总结试卷。备考阶段会有各种测验练习。5月、6月,各区还有两次模拟考试。考生要总结自己的考试情况,找出不足,比如审题、对文体特点和典型题型答法的掌握等,随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另外还要总结各区试题,了解各类题型,特别是新题型或者将原本独立存在的内容进行综合的新题(比如2016年任务型写作题目二,就综合了名著阅读和写作),避免见了新题型犯怵,更避免见了“新瓶装旧酒”的题型不认识。

  其次,梳理总结体系。现阶段,考生对文言文已进行过一至两轮基本词句翻译的复习,进一步要做的是梳理总结。比如打通课文,总结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以及文言词语与生活中常用词语的联系。考生还要总结名著。通过之前的阅读和复习,考生对中考范围要求的名著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现在要建立各种关联,包括人物、情节、主题之间的关联,人物之间的关联,一个人物的各种事件的关联,几本名著之间的关联,名著与现实生活、理想追求之间的关联等。这样,考生在考试中才能应对题目的各种要求和变化。

  总之,在最后备考阶段,考生可将积累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并结构化,进而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数学:保持手感 牢记公式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教师 邱 静

  在近百天的时间里,考生还有很多基础能落实,很多能力可提高,不能放弃这一段黄金时间。

  近年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试题考查基础。全卷基础知识的覆盖面较广,起点低。考生复习时要紧扣教材,夯实基础,把知识通过题目加深理解并有机串联起来。

  考前百天要保持做题的手感。考生可每天限时完成作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可保证考试时又快又准。考生还要核对试题答案,严格按照得分标准给自己打分。考生要重视答题过程,清楚在中考评卷时,各种题型的过程与答案要写到什么程度才可得分。

  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公式和公式、定理和定理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考生要在复习中有理解地加以记忆,不要单纯背诵。这样在考试中能节省大量时间,同时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每场考试之后,考生要及时总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主要方法和技巧、易错的地方等。考生可准备改错本,随时摘录,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考生要掌握必要的答题策略。比如做选择题可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如直接法、特殊值法、排除法、验证法、图解法、假设法(即反证法)、动手操作法(比如折一折、量一量等)。对于选择题中有“或”的选项,考生要警惕,看看要不要取舍。做填空题时注意一题多解的情况。

  考虑到网上评卷对答题的要求很高,考生答题前要设计好答案的整体布局,分成几栏答题,字要大小适中,不要把答案写在规定区域以外,否则扫描时不能扫到答案。画图用2B铅笔多描几次,答卷用0.5毫米的黑色水笔。

 

 

 

 

 

英语:作文、阅读、完形 每天练一篇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王 芳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考前最后阶段,复习规划很重要。

  备考要高效,也要有成果。希望冲刺特优114分的考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抓住完形、阅读C和D篇,引领作文,兼顾其他。完形、阅读是从基础阶段一直奋斗到考试前的题型,考前更多的是把老师讲过的技巧熟练应用于考试中。考生可每天完成一篇完形填空和一篇阅读理解。阅读包含幽默趣味故事、天文科技知识、跨文化背景知识、社会热点话题等。对于作文,考生每周要背诵一篇优秀文章。考生要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段落编写和作文,可建立一本作文集,把几个话题文章分门别类进行积累。

  英语不是强势科目的考生,要跟着老师节奏查缺补漏。老师所讲内容大多和考试相关,因此要紧跟老师节奏,梳理归纳语法知识。

  考前考生还要做两件事:

  一是梳理和归纳语言知识,根据教材单元梳理知识点。考生要整理标题句和语法聚焦里的句子,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特别要重视课本目录里Target、Language、Vocabulary、Recycling(go for it版本)等栏目内容,整理词汇表中的词组并归类辨析。考生还要梳理语法知识,特别关注往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率较高的语法项目,包括名词、形容词、冠词、代词、副词、连词、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动词、词组、从句、特殊疑问词等。此外还要用好笔记本,课上认真记,课后要回顾,重视5本书后面的语法总结。

  二是提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考生可隔天听一套15分钟的听力练习,重点听最后一道大题,即听一篇对话和一篇短文,用恰当的单词填空。每天一单元,花15分钟大声朗读单词课文,可增强语感,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另外,阅读A、B篇是技巧性更强的小阅读题。考生要熟练运用课上讲过的各种技巧,争取满分,剩下的就是还原句子和回答问题。这两部分要求考生单词底蕴较深,只要把往年中考、模拟试题研究透,总结题型,提高答题技巧即可。

  最后,送给考生八句话:一要积极,不要着急;二要认真,不要较真;三要专心,不要担心;四要努力,不要压力;五要积累,不要气馁;六要坚持,不要松弛;七要总结,不要纠结;八要汗水,不要泪水。时间会验证努力,见证坚持。考生要牢记,没有解不开的难题,只有甩不出的懒惰。没有过不去的经历,只有走不出的自己。

 

 

 

 

 

物理:注重实验 落实基础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师 林国嵘

  物理学科中,实验是重要部分。2017年北京中考物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试卷结构稍有变化,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选择题、实验解答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与去年中考相比,今年《考试说明》将原来的实验探究题拆分为实验选择题和实验解答题,并将实验题分值增至50分,加大了对实验探究能力考查的力度之大。

  解答实验探究题时,考生感到难度较大的主要是设计实验类、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归纳得结论类、实验过程评估类。设计实验类试题包括证明或证伪题(即设计实验证明某观点正确或错误的题目)、设计探究性实验、设计测定性实验。每类试题都有相应的解答方法。考生只要真正掌握方法,不论试题怎样变化,都能迎刃而解。设计实验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查找问题时、表述实验结论时也常用到控制变量法,因而考生要掌握该方法。当然,在实验设计中还会用到转换法、等效法,考生也要掌握。分析表格数据归纳关系式是中考连续多年都考查的一类题。分析图像、采集信息类试题要在掌握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物理特点进行解答。

  进行实验复习时,考生要做到细致全面,可先从教材中的实验入手。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要明确实验目的,体会设计思路,经历实验过程,进行实验现象或数据的分析与归纳,注意总结实验设计中运用的方法。考生还可分析自己在哪类试题上常犯哪些错误,有针对性进行练习。练习不在多而在精,在于用心,善于总结。

  从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可看出,考查考生对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情况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公式推导,计算题难度也大大降低。考生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的形成和理解上,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能运用基本方法分析与解决典型问题。

  近年中考改革提出要把从社会大课堂所学内容考出来,于是不少科技馆展品走进中考试题,引导考生更加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参观科技馆、阅读《体验科学》一书时,考生不要简单记忆展品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而要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而自觉关注与物理相关的信息,通过上网查找、阅读书籍等多渠道获取知识,提高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化学:知识建网 复习分层

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 宋晓萌

  首先,考生要根据《考试说明》,制订符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这是整个复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初三化学知识点相对较少,考点较具体。基础不扎实的考生可先将《考试说明》中需要知道、记住(★)的考点整理出来,归纳知识点,进行简单记忆,比如具体提到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定义是什么。考生还要背记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弄清到底哪些化学反应放热、哪些物质溶解放热。例如,将溶解升温、降温的物质与化学反应放热、吸热的物质进行小结,可使知识点更加清晰:

 

需要认识和了解(★★)的考点,要求考生不仅记忆,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求考生不仅能默写,还要了解相关内容。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运用(★★★)的知识点较少,需要考生明确知识的定义和本质。学有余力的考生要总结,遇到相关习题时留心问题之间的联系,之后还要反思。

例如,考试内容中“物质的分类”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物质的微粒性”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金属活动性顺序”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考生要先总结知识点,再进行练习。

其次,紧扣《考试说明》,落实课本知识。将一轮复习落实在梳理教材上,比如将课本中各章节所考化学方程式列出来,并进行分类。考生还要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考生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复习,切忌将知识孤立起来记忆。例如,将《考试说明》第一部分“微粒构成的物质”建构成知识网络。

再次,适当摸底测试,了解试卷结构。中考试卷结构稳定,分为三类题型:一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简单实验操作等基础知识,个别题目稍难,一般1至2题。要准确完成单选题,需要考生精确把握基本概念。二是填空题,题目难度适中,考查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很多内容是课本中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可通过练习巩固。三是实验题,其中一些题为原型实验或近变实验,直接考查课本原有实验或略加改动。对此,考生要认真梳理课本实验,对每种实验的设计原理、现象和结论做到了如指掌。一些实验题为远变式实验,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原理本质的理解,对实验细节的掌握。考生要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还有一类题为探究类实验,综合考查考生科学素养、探究能力。考生首先要了解《考试说明》中对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要求,做些简单实验探究题练习,再提高题目难度,逐步适应。

有了完备的复习计划和正确方法,考生还要有毅力和恒心去坚定执行,才能考出理想成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