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东城区教委1月17日上午推出教育综合改革新举措,在“健康·成长2020”工程基础上,新启动“文化·传承2030”工程。同时,成立青少年社会实践学院,不断拓展学生实验与体验的空间。
新增3对深度联盟校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惠及广大东城学生,东城区将新增一师附小—宝华里小学、景泰小学—天坛南里小学、西中街小学—工美附中艺美小学3组深度联盟校。3所联盟校之间通过联合教研教学、轮岗交流等举措,实现携手组团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该区还继续推进教育集团发展,完善学区制管理体系,因地制宜打造数字、艺术、传统文化、体育、科技、国际化等学区资源发展品牌,逐步形成八大学区教育特色。
目前,东城已形成34对深度联盟校,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条优质教育资源带,7个教育集团,增加学前学位1000余个。小学就近入学率达98.1%,初中就近入学率达96.6%,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1.1%。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东城百姓,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学生家长满意度明显提高。
社会实践学院寒假推首批课程
2017年,东城区将引入更多、更优质的社会资源,不断扩展学生实践与体验的空间,并新建2至3所青少年专业学院,逐步完善“1+N+8+X”的学院格局。新建的青少年社会实践学院将从今年寒假推出首批课程,已于1月17日下午通过微信平台上线,学生可网上选课。
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说,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学院是为了将全区的社会实践资源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学院建立了资源库,将全区的各类课程和师资都纳入其中。以往的活动大多是一次性的,而学院课程则有完整体系,对学生实践的结果有评估,让他们的实际获得感更充沛。青少年社会实践学院还将负责东城中小学生的国内研学旅行设计、编制、组织安排、评价和综合素质记录等。
今后,青少年专业学院还将实现信息平台的管理、宣传、服务、统计等功能,实现线上选课、记录、评课,线下听课学习,并建立动态监控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探索转型升级
东城区职业教育将重点建设旅游、烹饪、外事管理等6个与首都文化中心定位相一致的专业,加强与故宫博物院合办的文物保护技术等高端专业建设。统筹使用职业学校的空间资源,整合职校办学地点,调配给3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体育馆路小学、景泰小学、汇文一小、大方家回民幼儿园、东华门幼儿园)使用。
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加快职业学校教师转型,探索为冬奥会雪上项目基地培养旅游、烹饪、外事管理等方面的师资队伍。同时,围绕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继续开发面向中小学的职业体验课程、劳动课程和面向市民的职业培训课程,丰富学生的社会课堂,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
两大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东城区将继续深入实施“健康·成长2020”工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将增加体育课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天一节体育课。建立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机制,家校配合,让学生把“体育作业”带回家,动员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在全区广泛开展冰雪运动知识普及,十一中、十一中实验学校、65中等6所学校将增建冰雪运动设施。同时,区里引进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指导学校广泛开展冰雪运动。在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力度,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课题研究。同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今年东城区将建设青少年体育综合项目活动中心,预计2017年在古城职业高中基本完成涵盖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田径、网球、冰上项目等27000平米的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拓展学生运动空间。此外,还将建设学生配餐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学校食堂质量,改善外送餐质量和现有送餐模式。将在东四十二条17号建设学生配餐综合服务中心,承担8000份左右午餐的配送,满足学生就近用餐的需求。
2017年,东城还会推出“文化·传承2030”工程,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京剧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书法学习、中医药知识应用及探访名人故居等教育内容,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该工程将逐步实现东城区每所学校均有一门及以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均有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均有一个及以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社团、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各校均与一个或多个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资源单位牵手合作、每名学生均能掌握一门及以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