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注重传统文化 强化阅读能力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孙梦莹)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初三语文老师刘禾认为,针对本次《考试说明》变化,考生要注意的变化点是再次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强调传统文化,强调阅读能力尤其是借助大量的文本阅读对思维方式进行考查。
参考样题中,增加了学习生活情境中考查词语、古诗理解和运用的样题。生活情境中考查词语强调了语言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古诗理解和运用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指引考生重视传统文化,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寒假期间,考生要多阅读多思考,对中考名著阅读要读熟读透,如果掌握得好可以进行扩展。《论语》除了《学而》篇《为政》篇,今年新增加《八佾》和《里仁》,考生要重点阅读。
《考试说明》中,增加文言文、科幻小说两类阅读样题。文言文阅读要注重基础。熟练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是应对中考文言阅读的最好办法。科幻小说其实和普通小说的阅读一样,最重要的是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明确和分析,多练习、熟悉题型即可。提升阅读速度也很必要。本次海淀区期末统考阅读量是8000多字,绝大部分考生能读完。但想在保证速度的同时保证质量,考生要在平时阅读中有意识训练自己对关键信息的定位和提取能力。考生要多读,每天保证一定的文本阅读量。
作文部分的变化,小作文强调名著阅读,课内外知识积累下的情境写作。考生可练习如何写读后感,参考苏教版九上第六单元的文章进行读后感的写作练习。小作文注重实用性,考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练习。
数学:提升阅读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马海丽)中考《考试说明》发布后,考生如何用好《考试说明》备考数学?记者采访了大峪中学初三数学老师李颖。
“阅读不光针对语文,数学也要加大阅读量。”李颖说,这是中考《考试说明》中数学科目的明显变化之一。近两年的《考试说明》显示,数学跟阅读的关系越来越大,模拟考试、中考中都出现了需要大量阅读的题目。有的题目有大段内容,考生光阅读就要花费几分钟时间,通过有效阅读快速提取有用数据和信息点,才能更好作答。这点变化,考验考生的阅读能力,也直接影响考生答题时间。数学科目考试为2小时,许多考生表示,做题时间紧张,如果阅读能力不够,不能很快弄清题意,势必影响答题时间。李颖建议,考生平时要注意提升阅读能力,加强此类题目训练。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考试说明》的又一变化。去年,石景山区期末考试中有一道测试旗杆高度的题目,给出4个工具,考生根据题目要求,选出通过哪些工具,用数学所学内容进行测量、计算,最终测出高度,并说出方案和思路。这类题目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数学考试更重视作图。以前考试中,题目会告诉考生要作什么样的图,考生根据要求按步骤完成即可。“现在,考生不仅要会作图,还要讲出作图依据。”李颖说,这是《考试说明》显示数学考核的变化点,考生不仅要多做题,还要多思考。
“新定义与现场学习”是近两年考试中的新题型,对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李颖表示,近年数学中考命题中,对于考生能力问题的考查,主要通过综合应用和灵活迁移检测,以此评价考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及学习潜能。“新定义”题型已成为数学中考的亮点,解决“新定义”题型,考生要正确理解“新定义”问题原型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法,并将其解决方法合理地迁移到变化的情境中。
英语:9种题型逐个击破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王 芳
2017《考试说明》中,英语科目变化较小,主要对参考样题进行更换和修订,单项填空、完形填空、书面表达的部分样题采用2016年中考试题;阅读理解样题全部更换为2016年中考试题。其中,单项填空题突出主干知识,注重夯实基础;完形填空题重点考查实词,旨在考查考生在上下文中理解和运用常用词汇的能力;书面表达题突出选做的考查形式。
通过《考试说明》,考生可看出听力和阅读在今年中考英语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对此,考生要在听力的难度上下功夫,阅读理解要坚持做去年“一模”“二模”试题中D篇,习惯于每篇4个题目的类型,学会推断题与主旨大意题目的解答方法。写作方面,考生要侧重在内容全面性、词汇复杂性、句型多样性、结构严谨性方面的提高。
寒假在即,初三生复习要有总体规划,各个题型逐个击破。
分析北京中考近两年英语考试的题型,考生会发现题型较为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及新题型出现,共考7类9种题型,分别为听力3种题型:看图选择、3选1听力及填词听力,语法单选,完形填空,阅读3种题型:阅读理解、还原句子及阅读回答问题,写作。
考生要明白9个题型中哪些必须拿满分,哪些力求拿满分,哪些难拿满分但通过老师对技巧和方法的点拨要争取拿高分。听力两种题型、单选、阅读理解4选1部分及还原句子属于基础知识考查环节,要拿满分。完形填空是多年来的压轴题,无论从词汇、句子层面或从阅读文章和甑别选项来看,难度均较大,难免失分,10道题对5个是能接受的。任务型阅读的最后一题虽然难以直接从原文中摘选答案,但解决它有一定规律和技巧;写作部分合理拿分,可进入一档文章(13至15分),这些均是可通过锻炼提高的。
化学:重视核心概念 理解核心方法
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 宋晓萌
注重核心概念和知识。对于“硬水和软水”等离北京生源生活较远的概念、结晶、合金等抽象难懂的概念不再要求,这样的调整符合考生现阶段学习水平,体现化学学科实事求是、贴近生活的特点。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计算题的格式,一直是化学老师“心中的痛”。物理和化学对计算格式要求不同,数学对关于比例的计算方法与化学不同,考生基于比例计算的习惯不同等。硬性要求考生按一定格式进行计算,其实“框住”了他们的思维和对化学的理解。取消计算题格式的计算要求确实是中考改革的一大进步。
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分值的增加,将有效引导考生更多关注用实验手段研究物质性质,反思实验的科学方法,引领一线教师关注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素养。
结合《考试说明》的变化,考生要更关注核心概念、知识和实验,对知识和概念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记忆、背诵上,而是按《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到真正理解和运用。对于计算题,在平时学习中要重视理解计算特点,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计算。充分重视实验,不仅停留在仪器、操作、现象和结论的机械记忆上,更要对实验方法、原理,现象与结论的推理关系等加深认识。
物理: 摒弃套路习题 重视科学素养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物理教师 赵博伦
在新的中考《考试说明》中,实验探究的分值比上一年上涨2分,达到整张物理试卷的50%,并在原本以主观题为主的实验探究题基础上,拆分为纯机读实验选择题及纯笔答实验解答题两部分。针对这个变化,本次东城区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期末考试已率先应用了新试卷结构。考生在本次期末考试中就能体验到这种新结构带来的变化。考生要在放假前的试卷讲评阶段,留意老师对新题型和结构变化的解读。
中考物理试卷客观题数量的显著增加,意味着考生要加强对基础概念的辨析,在复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物理思维的细节,把每个知识点学细学精。此外,在做试验选择题时,要注意看清题目是单选还是多选。
实验题总分值的持续提高,促使实验题题型有新突破。考生要继续增加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不拘泥于老实验题的套路,要掌握物理实验思维的本质和知识沉淀。深入思考经典实验的内在逻辑,敢于提出质疑,做到融会贯通。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用物理视角思考生活中的所闻所见。
针对《考试说明》中的一些分项细目的增加,体现了中考贴近生活,紧跟前沿科学的趋势。比如,考试内容新增“物质的结构与物体尺度”“家庭电路的频率”,考试目标被定为“了解”。考生可在假期复习时对该部分知识特别留意,做到对于一些常见、常提的微观物质的尺度的了解。如原子核内的结构、我国交流电频率为50Hz及交流电频率的意义是以往不曾考查过的。“物体的尺度”中包含的“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考生要多关注国际国内航天工程的前沿新闻和进展,拓宽知识面。
利用课余时间,考生还可跳出刻板的物理习题,关注一些科普公众号,关心我国航天、军事、工业、民用的最新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