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孩子各执一词 微信究竟是敌是友?

发布时间:2016-11-13 期号:

本报记者 孙梦莹

  在毕业年级学生的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针对微信及其使用时长的争吵时常发生。就微信对学生的影响,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心理老师。

微信引发“家庭战争”

  “我上周没收了孩子的手机,把他的微信卸载了。前天我把手机还给他,结果不到一天他又把微信装回来了。”初三学生家长高丽霞提到微信就进入“暴躁”模式。

  高丽霞表示,孩子放学一回家就捧着手机,有时以为他在写作业,走到跟前发现其实是在刷朋友圈。她认为微信对孩子有害无利。频繁的网上交流没有实际意义,更让孩子没有安静学习的时间。此外,朋友圈里的内容未经过滤,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孩子阅读。关于微信的争吵时常发生,破坏了家庭和谐的氛围。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初三班主任赵博伦介绍,未成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社交面相对窄,朋友圈中可能充斥低级趣味的内容,学生容易受到诱惑和极端意见表达的影响。家长要对孩子加以正面引导监督,不以冲突应对,以争吵代替教育只会激化家庭矛盾。

微信诱发攀比心理

  学生家长李东泉对微信的忧虑在于其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初、高中衔接阶段,女儿正处于青春期。一些代购号和营销号无孔不钻,物欲刺激很容易带偏孩子。”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学生小研(化名)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她认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有自己喜欢的产品和同学交流淘到好东西的喜悦是再正常不过的,家长却总在大惊小怪。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心理教师赵雪认为,微信朋友圈的弊端可能使孩子出现攀比心理,比如手机品牌、吃喝、出游等。

  在朋友圈里,学生晒名牌鞋、晒豪华晚餐,甚至晒奢侈品的现象确实存在。朋友圈的点赞机制让学生只接收到正面反馈,容易造成莫名膨胀,过于看重物质对人格魅力的加成。赵博伦认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辨识能力会增强,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无论是关注方向或审美品位都逐渐形成,对朋友圈的使用也会更加工具化、理智化。

微信激发交流发展

  微信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赵雪认为,微信朋友圈能拓宽孩子的人际交往视野。它提供了交往平台和渠道,给不擅长面对面交流的孩子提供了沟通方式。

  “朋友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发朋友圈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国际部高二学生文天奇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普通生活中了解不到的知识。但也有可能接触到消极的东西,会影响对社会的看法。”对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正确认识和使用微信并不是难事。

  此外,赵雪介绍,在缓解学习压力方面,微信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如果学生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朋友圈里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积极乐观的事,就能缓解学习压力。“学校前几天进行期中考试。上周末有学生通过微信求助我,希望我为他们提供一些考前缓解焦虑的方法。”赵雪发现很多学生通过微信寻求帮助。“期中考试后,还有一名学生跟我预约心理辅导。”

  微信的益处不少,弊端也存在。它是一种适时适量的社交补偿,一种可选的放松方式。家长要适度引导,而非一刀切,以免导致孩子社交孤立。针对微信引发的问题,学生和家长要彼此理解,用沟通代替争吵。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