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我1952年在当时的张之洞祠堂读书,1957年留校任教,在14中的讲台上一站就是40年。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发,教过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80岁的退休语文教师刘琴生,讲述着自己与14中的难忘点滴。
在第32个教师节当天,北京14中迎来建校110周年,300多位离退休教师、1000余名校友共话同窗师友情。
“老师,您在哪儿?”
9月10日8时30分,北京14中北门校友签到处已经围满了各届校友。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偶尔见到老同学合影叙旧,找到曾经的老师真诚相拥。
签到后,很多校友在学校的石雕群处留影。一位2010届毕业生说:“这几个雕像记载着14中从畿辅学堂至今的发展足迹。‘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天开新学界,地蕴古遗风。’上学时,语文老师经常讲这几句话,让我们对这所百年老校有了更深的了解。”
“您好,请问杜志芬老师来了吗?”在离退休教师签到处,两位老校友在寻找当年的班主任。1969年初中毕业的张淑英和孙维新,如今已经分别从裕中中学和27中退休近10年,两个人只要聚到一起,就会聊起当年亦师亦友的杜老师。得知这次校庆老校友返校,她们更想看看现在的学校和以前的老师。校庆前一天晚上,张淑英有些失眠,50年前的点点滴滴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重播。在校史馆,她们找到了当年的毕业照。看着照片中年轻的杜老师,张淑英忍住泪水,期盼着和老师重聚,道一声:“杜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
也许一年又一年,老师桃李芬芳,或许记不得她们,但在学生心中———师恩永难忘。
“老师,您还好吗?”
在14中操场上,1984届学生朗诵了自创诗歌,感谢母校、感谢尊师。他们的老师如今都已耄耋之年,但在他们心中还是当年的样子。
“刘老师,您还好吗?”一位60岁的校友一眼就在几名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中找到了自己的老师。这位刘琴生老师,在学生眼里还和当年一样英俊帅气。
一句简单的问候,仿佛把80岁的刘琴生拉回40多年前。耳朵有些听不清,刘琴生只能一字一句与曾经的学生交流。这位老师对14中有着不一样的爱。虽然已经退休21年,但三尺讲台仍是最让他留恋的地方。曾经是14中的学生,也是14中的老师,刘琴生在14中生活了43年。他说:“和曾经的学生和同事相聚,总感觉时光倒流。当时的80年、90年、100年和这次110年校庆我都坚持参加,10年后,我还要参加120年校庆。”
“老师,还记得我吗?”
14中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见证了师生的情谊。回“家”真好,见到“家人”真好,虽然这些“家人”多年未见,甚至几十年不见,但他们之间深深的情感却从未间断过。
颁发“终生荣誉奖”、1984届学生自创诗朗诵、颁发“德业双馨奖”和“市区优秀班主任奖”、航模表演、花式足球、舞蹈《美丽的姑娘》、初一初二学生齐诵《少年中国说》……新老师生同忆往事、共话未来。也许曾经的老师不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但只要见面,他们还能记得彼此。
今年70岁的陶老师在女儿的陪伴下返回学校,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教师节。“陶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1988届的。”“记得记得,刘平。”“对啦对啦。”快50岁的刘平忍不住流下高兴的泪水,和20多年未见的陶老师拥抱在一起。刘平说:“我们在前排转了半天也没找到您,结果一回头就看到您。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您给我们判数学卷子的样子。”刘平和另外两位同学兴高采烈地和陶老师聊起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