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运用
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基础运用的重视,在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以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在考查材料上,选取“福”字、窗花、春联、慰问信、生肖等文化元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第4题给边防战士的慰问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导向,在传统文化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上,发挥了中考语文试题的特有优势。
在考查目标上,涉及字音、字形、笔顺、书法、书写、词语、病句、对联、句子使用、古诗文默写等,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全面考查,体现了对九年语文学习全过程的考查,特别强调对语文学习有长久影响的语文基础,如汉字的书写、笔顺等。
在考查方式上,延续以往的改革思路,避免单纯考查基础知识,而是在日常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试题情境化,考查方式更灵活多样。如第2题,用窗花的形式考查汉字的间架结构,颇有新意。第3题,在春联的张贴过程中,考查对偶修辞。第4题,在慰问信的修改中,考查字词句的使用。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与生活结合,与文化结合,与阅读写作的实际应用结合,体现了《学科改进意见》中提到的“初中要聚焦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实际运用效果。要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
今年的基础知识试题还体现了一定的选择性。如第1题,四幅“福”字有王羲之、颜真卿、怀素和现代书法家刘炳森的,涉及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四种基本书体,由考生选择其中一幅,说明书体和选择的理由。
今年的基础知识试题还尝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如第4题,慰问信与地理学科整合。
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基础知识的考查是对学习结果的考查,是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也是对学习方法的考查。这将对教师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注重基础,注重应用,注重综合,使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灵活高效。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高级教师 吴 东)
阅读
阅读板块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注重在试卷中体现对考生立德树人的教育;注重加强试题的选择性与开放性,从而展示考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展示考生的学习成果;注重考查考生的阅读积累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引导考生多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文阅读与课外文言文阅读有机整合,综合考查考生对多种材料组合、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一、选材内容
1.文言文阅读选择课内文章《三峡》,将课外文言文《史记·项羽本纪》(节选)作为链接材料与现代文组合成阅读的多文本。
2.说明文阅读采用较复杂的多文本材料,考查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3.文学作品阅读选择《沙枣》一文,赞扬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4.议论文的选材与名著阅读部分《论语》形成联系,不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凸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命题形式
1.文言文阅读中,注重展现考生学习与思考的过程。试题不拘泥于对字、词、句意的考查,让考生发挥想象,描述“清荣峻茂”的画面,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心中美好形象的能力。
2.多文本阅读中,第一次将现代文语段、图形、课外文言语段组合为多材料阅读文本,不仅考查考生灵活运用信息并得出有意义结论的能力,而且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已知进行推理的思维能力。
3.试题注重设置情境,突出问题意识。在多种材料组合的文本阅读中,设置的梅兰芳纪念馆中“兰花指”展板的情境,与考生的社会大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建立联系,体现试题的实践育人特点;文学作品阅读中,让考生发现值得讨论的内容,并设置讨论的问题,是在2015年同类试题基础上的发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点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高级教师 富霄菱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夏 满)
名著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中,名著阅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出现,与以往名著阅读试题相比,既有传承,又有突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论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朝花夕拾》也是鲁迅的经典作品,其中很多人物身上也体现出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
2.强调读整本书,再现考生的阅读状态。今年名著阅读与2015年相比,分值增加3分,涉及《论语》《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三部作品,虽然分值、考查作品数量和文字量都有所增加,但并不是要增加考生机械记忆的压力,而是鼓励考生课外多阅读。如第11小题要求考生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挑出来,不是要求考生翻译每一则内容,而是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能对“治学”“治国”以及其他内容进行区分,读懂作品即可。对《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的考查都注重对整部作品的阅读。如第12题要求考生写出《朝花夕拾》中相关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第13题要求考生写出尼摩船长挽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对这些试题,只要考生读过整部作品就可以回答,不是局限于作品中的某一个人、某一处情节的细枝末节。这些试题可以再现考生阅读作品的状态,意在鼓励考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3.强调阅读名著应多样化。名著考查面进一步拓宽,内容进一步扩展。从所选作品来看,既有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论语》,也有现代散文的经典代表《朝花夕拾》,又有外国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作品形式、体裁、内容更加丰富。
4.强调名著阅读对考生精神品质的影响。阅读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阅读影响读者,其中人类所共有的优秀品质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如《论语》中有关为学之道和治国之道的内容、《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挽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做法,都是人类共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神力量,要引导考生去借鉴、传承。
(点评专家: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教师 李 蕾)
作文
今年北京中考作文命题在全市教育“深综改”的整体背景下,继续深化改革,在四个方面体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
一是贴近生活,增强展示性。中考要考出考生生活与学习的积累,作文命题的第一步就是能让考生有话可说,在这个基础上再考察考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今年情境写作中给外地朋友介绍北京特色美食的题目让考生取材身边的北京生活,大作文中以“读书·实践·收获”为题的命题作文让考生取材学校生活中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考生动笔基本上都能顺畅入手,充分展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素材的加工能力。
二是丰富选择,增强适应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考场上的考生也存在个性差异。写作作为中考所有学科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一题定高下”的做法会造成对全体考生的不公平。为规避这种情况,大小作文都提供了2个题目。情景作文中介绍特色美食的话题,生长在北京的孩子非常适应,阅读连环画点评诸葛亮的话题让所有孩子都能接受;大作文中的“读书·实践·收获”命题作文关注所有中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奇妙的实验室”命题作文让考生对发生在3D实验室里的故事展开创造性想象。大小作文题为不同经历、不同能力的考生提供了表达的空间。这些题目有记叙,有说明,有议论,有的不限文体,也适应了不同考生的表达个性差异。
三是关照过程,增强导向性。北京教育“深综改”要求各学科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全市中小学推进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也一直倡导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关注生活,积极实践。大作文中的两个题目强调将读书与实践密切联系,将学校学习与科学场馆体验密切结合,考出了北京教改的导向。情境写作的两个题目强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加强课外阅读,考出了语文教学规律的要求。这些题目是对考生过往学习过程的考察,也必将是考生未来学习生活的有力引导。
四是价值立意,增强思想性。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作文命题在考察考生知识储备、学习积累、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考察考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作文题的素材范围充分体现了先进的价值观导向。情境作文中,连环画的情节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引导考生体会人物浓烈的爱国情怀;给外地朋友介绍北京美食,要表现的是考生对家乡的自豪、对他人的友善。大作文中,3D实验室里的想象力求激活考生创新创造的思想,这正是“北京精神”中倡导的重要价值。写作是“我手写我心”,写作过程也能够促进考生内心世界在爱国、友善、实践、创新等主题的表达中得到净化与内化。
(点评专家: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 郭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