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 蔡文玲
方庄地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教育集群”,在方庄5.53平方千米的地域上,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作为集群25所学校的龙头校,聚集周边优质资源,为学生打造艺术、科技、体育等丰富的成才之路。
十八中经过60余年积淀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发展,形成了“聚学问辩,居宽行仁”的校训和“聚·宽教育”的办学思想。
《易经》乾卦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指出君子要具备的条件与修养,即学、问、宽、仁四项君德。“聚学问辩,宽居行仁”,即大家聚在一起,怀着包容、宽厚之心,分享各自有利资源,求学问道。
聚集群优势,宽学生视野
走进十八中校园,从建筑到环境,美观大气,庄重典雅,干净整洁,给人轻松自然、心情舒朗之感。整个校园呈现出朝气蓬勃、清新雅致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墙壁,每一棵花草,每一处空间,都蕴含了师生的精心“雕琢”。
连接南北校区的走廊,被建成文化长廊,犹如时光隧道,陈列着校史和学校活动的图片。整个校园布局独特、美观大方,打造出十八中特有的韵味。
作为北京市第一个教育集群,与社区紧密结合是方庄教育集群的一个重要特点。集群的很多资源共享,讲座也对外开放。校门外,一位常年修理自行车的老大爷是学校的常客,因为十八中大讲堂有很多他感兴趣的讲座。
校长管杰说,教育集群资源共享的思路打破了学校的边界。校外机构的加入,更加丰富了集群的资源。用课程衔接的25所学校,各自特色在集群里更加特色。集群方式最终受益的对象还是学生,教育资源种类和平台的不断丰富也教会了学生怎样去选择、怎样主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打造方庄教育生态,引领师生幸福成长”,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特色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与实践。
学校科研主任郭秀平介绍,学生课程都是集群化设计,集群共享课程包括名师大家课程、特色体育课程、职业体验类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类课程。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享受各种优质资源,也可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体验专业教授的音乐课。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多次走进该校音乐厅,为方庄教育集群师生奉献精彩的文化大餐。
在5月刚结束的丰台区第19届艺术节比赛中,十八中学生参加了7个单项比赛,有7人获得一等奖,6人获得二等奖;集体项目中,获得2项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
聚知识力量,宽学生兴趣
“这是我们的小老师袁靖昊……”社团老师谷士清说,在3D打印课堂上,主讲人不是老师,而是二年级学生袁靖昊。在3D教室里,三四人围坐在一起,人手一台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边讨论边推进3D模型的制作。小老师袁靖昊穿梭在学生中间,不时指点解析。社团活动打破年级限制,一、二年级学生同在一个课堂。参加过一年学习的二年级学生不仅入了3D设计的门,还拓展了相关知识。袁靖昊等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初级软件,不仅给软件公司提出各种建议,还自学挑战更高端的3D设计软件。
这学期开始时,一名二年级学生带一名一年级学生,将前一年学到的3D设计知识手把手倾囊相授。课程进行到后半段,袁靖昊把自学的著名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Maya的使用方法,拆分步骤传授给社团成员。这节课的主题是大家在小老师袁靖昊和大老师谷士清的讲解帮助下,尝试用Maya软件完成多面体创造和编辑。课程最后,谷士清还提出引申思考题,让学生比较原有软件和Maya软件的使用差异,思考如何通过新软件完成已有的作品。
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喜好,满足学生需求,十八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海洋里自在畅游。一周一节的社团课程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了一手好技术。从一窍不通到打印出自己设计的作品,满满的成就感之外,亲手实践的经历更让学生倍感欣喜。
这里不仅是学生科学兴趣的发源地,更是科技人才的摇篮。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十八中的航模社团、机器人社团、气象观测社团、纸艺服装社团等已成为品牌社团,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今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高一学生邹家航首次参赛即获得高年组金牌。为此,学校把每年4月29日定为“邹家航日”。
聚传统特色,宽学生出路
“击球时要注意姿势,侧身、双手握紧球棒、抬双臂、击出。三组同学分组练习。”操场上,来自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李卓老师在为学生上软式垒球选修课。足球场上,踢足球的学生更是随处可见。
作为集群龙头校,十八中既是北京市体育传统校,又是北京市田径传统校、北京市乒乓球传统校、北京市篮球传统校。
在这里,体育已成为一种传统,足球更是集群内学生最普及的体育运动。曾任国安队队长的谢朝阳家住方庄,这里也成了他退役后的主阵地。今年3月,十八中高一学生王海乐、周新成和李京润加入国安足球俱乐部。谢朝阳说:“这3名学生从小就热爱足球,小学一年级跟着我在十八中踢球。如今他们已经完成入会手续,正式开启自己的球员梦。”方庄教育集群不仅留住了谢朝阳的新星足球俱乐部,也留住了为足球努力的优秀学生。
足球特色教育捷报频传,十八中6名初中生进入本市下一届全运会选拔赛。以十八中及其附属实验小学球员为主体的北京银潮足球俱乐部U14少年队,代表国家赴米兰参加第四届友谊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他们一举闯入淘汰赛,刷新我国球队在该项赛事的最佳战绩纪录。
在十八中,有的学生把足球作为职业,也有学生把足球作为爱好。刚结束高考的姜宇,是一个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大男孩。在紧张的高中学习期间,足球是他减压的利器。姜宇说:“在足球运动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和思维,还广交朋友,明白团队合作是多么重要。”
校长管杰表示,学生今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体现出在母校养成的国际视野、数字头脑、合作精神、科技素养、艺术涵养、体育特长等人格魅力,推动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