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学《红楼梦》

发布时间:2016-06-12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通讯员 吴婧伊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上周,踏着初夏的脚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来到大观园中的潇湘馆上了一堂《红楼梦》“演、说、写、唱、舞蹈”的语文课,这也是他们初中阶段最后一堂博识课。

  2001年开始,首师大附中就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为理念,设立博识课。这门课程目前主要在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开设。学生两个学年参加70多次、十个系列、30多个主题的博识课程。课程以“社会”为课堂,不断把学生“请出”校园,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为一体,兼有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大课堂性质的综合校本课程。

  踏入大观园,有演出任务的学生换上戏服。待一切准备就绪,学生就步入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席地而坐,亲近自然之感倍增。课堂先由一段舞蹈开场,伴着《红豆曲》,两名女生身着绿色罗裙,舞步如水波荡漾。

  伴着清脆的鸟鸣,学生从赏析描写初夏的诗,引出“夏日寻芳大观园的主题”。学生上课前已查阅了相关资料,从赏析古诗中学到要观察场面描写,结合作者与诗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又赏析了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班主任老师王梅提问:“这真的是在写水晶珠帘吗?”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得出“水晶帘动”是用来比喻水面微波,美妙而逼真,整个水挂犹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微风吹得泛起微波。诗人由水波写到夏日的微风,又引出了满架花香,从嗅觉角度写出夏日的芬芳四溢。王老师点评道:“善用修辞会让景物灵动起来。所以,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把握修辞、用词之妙。”

  接下来的赏析中,有的学生负责介绍,有的学生负责黑管演奏;学生用“我笔、我心”绘红楼大观园之美;有的学生画出了潇湘馆的竹子,并说:“这竹子就好比林黛玉的性格,黛玉做人的气节就像这竹子一般清高。”有的学生写出了对红楼的独到见解;还有的学生即兴而歌,伴着《红豆曲》为这竹林增添了活力。

  走出大观园,意味着学生初中的最后一次博识课结束了,但学生已从中学会寻找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王梅说,经典阅读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名著阅读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受社会现象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愿静下心重读经典,还有人认为看影视剧可代替阅读,殊不知文字阅读带来的思想体会是独一无二的。北京学生有机会身处大观园中重读红楼,体会文字的美好。这样的实地授课对老师颇具挑战性,开放性课堂也要求学生学会专注学习。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