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文并摄
夏日的荷塘,冬日的雪,湖中的天鹅,草丛的猫,这一切构成了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常见又独特的风景。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一零一中学,这或许会是你爱上她的理由。而对于一零一人来说,他们最爱的是什么?
“我热爱她最重要的理由是,她是一片自由的沃土,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容地思考,激情地创造,幸福地生活。”老师如是说;
“她的大气、平和、深厚让我自信而沉默;她的平等、博爱、包容让我温暖看世界;她的艺术气质、质朴品格牵引着我追求高尚生活。”毕业生如是说;
“我对一零一有着‘绿叶对根的情义’……这里的课堂有诗意和远方。”一位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几年的特级教师如是说。
多读会读,处处有书香
叶圣龙在母校70周年校庆这一天回到了一零一中学。少年湖的白鹅,招凉榭的荷叶,施光南的词曲———这座书香弥漫的校园,对他来说是自有诗意的栖居。叶圣龙仍记得,在这里读到了青年毛泽东的同学少年,读到了竹林七贤的狂狷,读到了龙应台目送中的母爱无言……
在强校如林的海淀区,2015年一零一中学有8名高考生获得语文大作文满分。学校最近每年都有作文满分的学生。2010年海淀区有10名满分作文考生,其中6人便来自一零一中学。
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副校长熊永昌说,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学校就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高一刚入学,学生会迎来“语文特色第一周”。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几份资料,包括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一零一中学高考满分作文集锦、获奖作文选集、推荐阅读书目等。这种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缩短了初高中学习的过渡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思考和领会高中语文怎么学、学什么,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用效能和文化教养功能。高一、高二学生会在老师指导下精读12本经典书籍。虽然看上去数量不算太多,但要做到每本书精读,还要写出“合格”的读书报告,并非易事。
语文组还组织了“读写结合”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其中,“读课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读名文,经典与快餐相结合;读作文,我与同学共成长”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在非选修课程中,语文组很早就打破了一位老师只教两个班的模式,大家轮班上课。一位教师分两次给全年级讲《哈姆雷特》、两三位老师共讲一个教学单元等形式,不仅让学生觉得新鲜,还让他们享受到本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有所长、教有所专”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高质量的常态课。
学校人文实验班,每周一下午是特色课程时间。学生为“圆明书院”设计课程,从课程背景、目的到具体步骤的实施都严谨有序,主讲人与主持人全部是学生。读书、思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一零一人文实验班学生的文笔很老到,带有成熟的文学批评腔调,思想成熟,能针砭时弊。”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这样评价。
学校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氛围。戏剧节、诗歌朗诵会、参观名人故居、外省市社会实践活动……每个班都有自己的文学社团。“学校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培养有情怀的学生。”熊永昌说。
书院教学,思想在远方
书香之中亦有思辨,课堂不只在教室。
学校有4个书院,分别以钱学森理科实验班、人文实验班、国际合作班为基础向全体学生开放。普通行政班学生通过学校测验,获得“模块免修”,就能进入书院修习特色课程。书院课程注重发展学生思想深度,班额在15人左右,为学生讨论、实践留足了发展空间。每个书院按学科领域聘请大学教授和本校名师各一人为首席导师,另聘一两位教师、学生助教组成导师团队。书院打通三个年级的界限,进行纵向自主式学业管理,高一年级上学期进行通识课程培训,下学期再根据研究兴趣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导师。一大批来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大学等商校的知名专家,都成为一零一学生的导师。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一群少年与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对话的主题,更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共有的情怀。在最激情的年纪,在这片自由的热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阳光下的阴影,关注人性与公平。
“2015年,一位被冲上海滩3岁叙利亚小男孩遇难的照片震惊全世界。在中东,儿童正面临连年不断的战争……有责任感的外交官应该将更多经历投入到儿童权益保护中,去改善他们的艰难境况。希望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推动对议题的深入讨论……”推开一间教室的门,一堂“模拟联合国”课程正进行,“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主席”在探讨“儿童权益保护”议题。二十多名学生围坐在“联合国”会议现场,桌上摆着中国、英国等23个国家的小国旗,有人担任委员会主席,有人扮演各国外交官。有人希望增加别国援助,有人提出增加紧急避难所,有人提出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法律法规中健全儿童权益保护。大家模拟着国际交流的真实场景,在辩论与磋商中坚持与妥协。
学生带着懵懂与好奇,在这里尝试拓宽思想广度、挖掘思想深度。研究课题从动物福利到无尘粉笔研发,从疏解校门口交通拥堵到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从设计新型公共座椅到临终关怀现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除了强调科研程序和学术诚信外,再无过多限制。全校老师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指导老师,课题设置也可以超越学科界限,尊重每一个自由而理性的灵魂。
校长郭涵说,在这样自由的空气中,或许能产生一批“中学生思想家”。
美的校园,就是美的课堂
这所被誉为“亚洲最美校园”的中学,校内湖泊就有5个,夏日满塘荷花,绿意葱茏。校园是圆明园原有的一部分,学生的成人仪式就在“大水法”举行。美的校园,就是一个美的课堂。这座校园以独有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生机勃勃吸引着万千学子,生活在其中每天都受到她的熏陶与浸染。
很多学生的爱好在这里成长为专业。范毅涵自小喜欢京剧,招凉榭就成了她的舞台;姚毅夫原本只是爱好声乐,在利用学校提供的展示和培养机会后,现在已成为波兰音乐学院的一员;钟越尘、王昊昱爱好天文,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中获得大奖,美国国家宇航局用他们的名字分别命名了两颗小行星。
在一零一中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存在。学校把创新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贯穿于课堂教学。学校课程结构分为八大领域32个系列,形成了100多门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专业性强的选修课程专门聘请校外专家或团队讲授,比如“模拟飞行训练”就聘请了北京航天协会专业人员开设。学校为此购置了专业设备,进行仿真模拟飞行实践训练,帮助有飞行理想的学生圆飞天梦。类似的选修课丰富多样,从AP课程到古文字趣说,从JA经济学到趣味数字化物理实验,从模拟飞行到天文观测,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网上选课时,模拟飞行训练、机器人制作等热门课程会被“秒杀”报满。
不仅是学生,“一零一中学的老师都痴迷于上课。我们研究课堂的目的十分单纯,只是因为喜欢。”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化学特级教师陈争说,课堂上有诗和远方,有思辨和哲学,关注健康和生活,聚焦生命和环境。
翻开学校的课表:寻找失落的夏宫、壶中乾坤(茶艺)、演讲与辩论……单是看到名字,就让人不禁想去听一节课。课堂上,地理老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重温、解读戴望舒的《雨巷》;政治老师给学生推荐《生活中的经济学》、《货币战争》等读物;历史老师围绕“大禹在历史上是否存在”展开话题讨论,介绍20世纪初的“疑古”思潮;有时课堂设在图书馆,学生围坐着,每个人一杯茶,边喝茶边聊。
在一零一,课堂成为学生魂牵梦绕的地方。
相关链接:人文实验班、国际班各招60人
学校人文实验班计划招生60人。其中,面向全市招30人,考生无需加试,根据中考成绩择优录取;集团内招30人,考生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加试,根据加试成绩与中考成绩综合结果择优录取。人文实验班实行导师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大学和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获取课程、师资、实践基地等支持。
中美高中国际班招生60人。学校与美国名校诺福克学校合作,学生经过3年学习后可直接申请美国等英语国家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教学管理由中外双方负责,专业留学指导老师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和海外升学指导。
学校普通班招收295人,提招60人,名额分配160人,市级统筹25人,校额到校88人,其中特殊招生112人(包括本区管弦乐25人、本区科技7人、本区田径6人、本区健美操6人、本区女子排球8人以及“担当计划”集团内直升60人),共6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