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

发布时间:2016-05-07 期号:

 

  这里有高端的科学实验室,形形色色的物理仪器都挂在墙上;这里有为学有余力学生开设的“种子项目”,孩子们可以在大学实验室和企业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里还有“游学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翱翔计划”……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热爱科学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静静生根发芽。

 

进大学进企业学科学

  对热爱科学的孩子而言,二十中给了他们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进入一些行业内高端或领先的企业里,感受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天宫一号对接时,二十中的学生可以坐在北京航天城的控制中心亲眼观摩对接过程。学校具有突出的地理位置优势,毗邻的上地信息产业园、联想、IBM等知名大企业,都是学生参观学习的基地。学生还可以跟着科学的脚步,走进大学里,走到科学家身边,在高等学府里感受知识的魅力。

  学校和重点大学实验室强强联手,联合培养科技人才。作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每学期都会选拔十几名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校的各种科技社团也能为学生探索科学奥秘提供保障。整整一年半时间里,学生每周末都要到实验室去,跟着大学导师进行参与式学习。孩子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一个个感兴趣的课题,可能是平菇如何栽培、昆虫如何饲养或是星空究竟是什么样的……而最终,这些兴趣的火花都会成为一份份科研报告落到纸上。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学校已经有北航精密仪器及机械先进传感重点实验室、北理工自动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交大科技研究中心、北理工机器人研究所以及学生实践中心5个实验实践基地。

  在这片科学的沃土中,孩子们就像一颗颗小苗,悄然生根发芽。学生顾洁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室完成课题“不同形貌PBS纳米颗粒的生物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研究”,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颁发的“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荣誉称号。学生武佳璇在北林大草坪研究所完成课题“盐胁迫对冷季型草坪草种发芽及生长的影响”,获第35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

  高二学生除大学外,还要进入企业实习一天,科学院计算中心、现代汽车工厂、北京晚报都是他们学习的乐园。德育处主任闫立红介绍,第一学期结束后,学校会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收集意愿,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由学生自主选择。今年第二批的8个企业涵盖了金融类、IT类、新能源类等领域。在一天时间内,企业的员工将引导学生参观企业环境,深入办公场所,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动手体验企业操作流程等。学生回来后再进行交流,提交感想报告。

  高二生钱建源之前去了百度科技园进行参观实习。短短的一天时间,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他说:“这对我以后进入社会,选择就业方向有很大帮助。”

 

“3L5F”脊梁课程撑起学生梦想

  二十中特有的“3L5F”脊梁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表。

  副校长方建萍介绍,3L(3 Levels)是指三个层级的课程平台,包括共同基础类课程、拓展应用类课程和创新发展类课程。其中,共同基础类课程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共同基础类课程群,主要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必修和必选课程;拓展应用类课程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应用类课程群,包括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开设的各类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等;创新发展类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发展类课程群,内容有面向突出特长学生开设的项目课程、实践应用课程、专题研究课程等。

  高中课程中心主任宋诗伟表示,创新课程大多是学校老师在课程基础上开设的拓展类课程,内容涵盖文史类、科技创新类、自然科学类等,提供了诗词鉴赏、宫廷演变、机器人等课程,学生每学期可从中选择一项学习。

  5F(5 Fields)包括品德与修为领域、人文与社会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身心与健康领域、艺术与审美领域。方建萍说,每个层级都包含了这五大领域,三个层级之间既有知识、技能的前后衔接,又有各自不同的培养定位,既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适应了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体现了多元化的选择取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渐进式培养过程。

 

“种子项目”让学生吃得精

  学校针对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种子项目”课程,实行项目制走班,高一、高二跨年级联合培养。“种子项目”课程由高中特级教师领头的学科优秀教师和北京市名师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开设课程包括学业规划课程、思维拓展课程、实验探究课程、自主招生课程以及人文素养课程等。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学习、个性化指导、专题讲座、实验探究、游学助学,利用周末、假期安排集中辅导或根据需求进行课程的选择学习。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包括走进中科院实验室、暑期“中华文化小使者”国际交流活动、名师名家讲座、个性化指导、学员自修(按个人计划)等。

  “种子项目”的学员平时是跟随各自的教学班上课,只有在上项目内课程时才组成一个班级。项目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程度,讲授拓展知识。项目负责人、物理特级教师宋诗伟介绍,项目内的学生必上的是每天晚上的主研修课,高一和高二学生聚在一起,由学校提供场地,或讨论问题,或自主阅读,或归纳整理学科知识等。

  每周六,“种子项目”的学生还要聚在一起,听市里的专家授课。想进入“种子项目”,学生要先有强烈的愿望。此外,因为要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学生成绩在年级要居于领先,同时理科方面特长比较突出。项目内学生还可利用周末时间参观科学院实验室或参与翱翔计划课程。

  “种子项目”学员王雪弘说,她高一暑假去美国参加了15天的游学,参观了美国的大学,并体验了当地课程。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去清华大学参与生物结构实验。她说:“参与的项目可由自己选择。我们填报志愿后,由学校统一进行安排,如果一个项目报的人太多还要进行调剂。在高中阶段能参加这种活动,对我帮助很大。”

 

“游学项目”丰富学生人生体验

  今年学校还首次推出菜单式游学项目课程,分为国内游学和国际游学两部分。国际游学课程与多学科融合,主要面向高一年级,每年暑假提供英国艺术文化之旅、澳大利亚微留学之旅等4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外学生一起生活、居住,一起在班里听课,一起开展文体活动,还能建立笔友关系。

  而国内游学课程与学科结合,主要面向高二年级,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今年学校开设了寻儒学之根———山东之旅、走九朝古都———西安之旅、忆汉唐盛世———洛阳之旅等7条线路供学生选报。游学过程中,学校为学生准备了专题讲座、学校讲座、博物馆参观游览等活动。学生要先以组为单位确定课题、行前查阅资料、做好充足准备,游学过程中结合自己选的课题有重点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每天做记录,回校后还要提交研究论文。方建萍说,游学项目与学生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到了当地并不是单纯看看,而是要在当地文化的浸润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担当意识。

 

——— 相关信息 ———

  今年,学校高一年级计划招生330人,名额分配计划增至130人。5月14日至26日每天16时30分至17时30分,学校在传达室安排老师接待初三考生和家长,解答有关学校高中招生及报考的相关问题。

  此外,学校还将于5月16日14时至17时、5月18日和19日15时至17时30分,向初三考生和家长开放校园。届时,考生和家长可参观学校,与高中招生教师面对面交流,咨询学校的课程建设、办学资源和招生政策等问题。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 凡 文并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