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文并摄
走进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东校区,学校特有的“厚德精工”校园文化以及烹饪专业酒店式实训基地建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到了三营门幼师校区,清一色的“丸子头”更像一阵春风扑面而来。“3+2”中高职衔接作为一种特殊的培养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职业教育中拥有了一条上大学的绿色通道。
系统学习多项技能 个个是能手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还没到声乐教室,一阵悠扬的女声合唱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教室内,人如其声,18名女生分两排围站在钢琴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这是“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唱歌曲。学生鲁靖煜说,在这里,她学习了很多职业技能,如声乐、舞蹈、钢琴、讲故事、布艺、软陶手工、编排童话剧等,同时她还是学校广播电台的小播音员。鲁靖煜找到了从没有过的自信,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谈起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孩子,教学副主任张琳很自豪。“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些孩子现在都很优秀。她们大部分专业课都是零基础,但学习热情很高。有许多孩子钢琴已考到6级,舞蹈、声乐、讲故事等各项比赛都有她们的身影。”
张琳介绍,学校提倡动手练技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考评是多方面的。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以试卷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例如:学前教育学基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课中的专业技能课是以赛代考、汇报演出、小组设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开设的综合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条件选择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提升。实习实践课考核则以幼儿园为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参与考核,以等级形式打分。
中高职无缝衔接 适合学生规律
“3+2”中高职衔接,学制上虽然少一年,但教学内容却比普通班有增无减。中职和高职更是无缝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副主任王菲介绍,同一门技能课,“3+2”班每周比普通班多1至3课时,学习的内容也更深一层。课程内容设计时体现了“知识递进,能力递强,领域递宽,素质递高”的原则。在“3+2”中,“3”的重点是夯实基础,“2”的重点是提高拓展。中职三年课程的设置以为学生打基础为主,在设置课程时会考虑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发挥好中职学校良好的硬件、师资,让学生在声乐、舞蹈、钢琴、美术等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两年课程的设置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在课程设置时会考虑高职生已进入成年阶段,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加深了,加入更多职业理论课程、职业修养课程。
学校将通识课程全部打通,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学内容重组并组织教学。为了做好衔接,将高职部分课程下放到中职,并和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挂钩;将中职的实践课程提到高职阶段完成。原来中职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毕业实习,实行“3+2”模式之后,放在高职教育阶段合并完成实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就业。而中职节省出来的课时重点放在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更符合人才成长和职业教育的规律。
今年新增三个“3+2”专业
学校校长赵爱芹介绍,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用最好的专业作为“3+2”中高职衔接,目前试点专业有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航空服务和电子商务。在此基础上,今年学校将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影像与影视技术三个“3+2”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
对于每个新增专业,学校都会和相应的高职院校共同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等,分段、分目标完成职业能力培养及评价测试。
学校外联主任芦倩英介绍,“3+2”中高职衔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相关项目规划与实施、物联网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相关应用与推广等工作,具有创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融合了物联网设计、施工与管理的专业能力。
在中职阶段,课程重基础、强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让学生能够从事物联网网络设备安装、维护与系统应用,并成为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程型及复合型的一线工作人员。高职阶段,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