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老师站在三尺讲台,把知识和答题的本领倾囊相授。今天,老师离开讲台,守候在中考考场内外,见证孩子们圆满答完试卷。每位送考老师竭尽所能,为考生和家长做好每一件小事,送上关爱与祝福,注入信心与勇气。他们就像一支定海神针,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却有着抚平考生心境的力量。
不多言的送考艺术
在中央工艺美院附中门口,“准考证拿好了?加油,进考场去吧!”这是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班主任赵博伦的送考话语。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调,也没有声如洪钟的音量,赵博伦这句送考话语言简意赅,却极为实在。为什么不多对考生嘱咐几句?赵博伦说:“鼓励的话说太多,对考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老师越是保持平常心,考生才能越放松。”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考试,考生略显紧绷的面容难掩紧张神色。听了老师这句贴心又实在的话,考生脸上有了一抹淡淡的微笑。从包里拿出透明的考试用品袋,考生告别父母,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爸爸,您说明天哪位老师会来送我们进考场呀?”考前一天晚上,考生刘云辰和父亲聊到这个话题。“你们班主任赵老师肯定会去。”五十五中有两个送考教师名额,学校并没有要求班主任送考。然而,很多老师还是主动在考试开始前早早到达考点门口,目送考生进场。赵博伦说:“我们学校的考生不是在本校而是在工美附中考试。虽然不是‘主场作战’,但我希望让他们知道,我就在考场外陪着他们。”
守候在必经的拐角
五十五中教育处主任王红和初三年级组长许久辰是这次考试的持证送考老师。他们能进入考点校园,将考生送进考试楼,为考生送上最后一句祝福。他们同样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许久辰说,送考老师不仅要帮考生树立信心,还要协助考点工作人员处理好考试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如果有考生在考试开始前5分钟还没到考场,送考老师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如果有考生忘记带准考证,他们要立即和考点领导联系,证明考生身份,让考生先进场参加考试,再请家长把准考证送来;如果有考生在考试期间出现身体不适,他们要与考点领导联系,根据情况配合考点的安排……
每场考试开始前和结束前,王红和许久辰都与工美附中的两位送考老师一起,早早站在校门和教学楼之间的那个必经拐角,目送每名考生进场和出场。一个眼神、一次握手、一个拥抱、一句加油、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能让考生感受到莫大的鼓励,感受到这种守候、这种温情、这种力量。考生谭俊乐说:“第一场考试前,我怀着小小的紧张心情踏进考点大门,一眼就看见王老师和许老师。在初中3年的接触中,王老师温暖贴心,许老师潇洒坚定。看见他们,我就觉得既贴心又有安全感。”
考前,送考安排刚下达到年级组,王红和许久辰就主动请缨送考。他们说,各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在考前这段时间一直绷着劲儿,为考生们忙前忙后很辛苦,正好可以利用这3天好好休息一下。王红和许久辰又何尝不是忙碌了3年的任课老师?为了做好送考工作,他俩都是6点多起床,不到7点就从家里出发,7点半之前到考点,下午5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王红说:“3年了,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守候着他们,我心里才能踏实,累点儿也值。”
当上考后心理导师
“老大,我觉得考得还行,就是时间没把握好,差点儿没写完!”班上的孩子都叫班主任赵博伦“老大”。语文考试刚结束,几名考生就跑来向等在校门口的班主任汇报考试情况。赵博伦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挨个疏导。对差点儿没写完的考生,赵博伦宽慰着:“最后不是写完了么?有惊无险,考完一科放下一科,下午物理冲个好成绩。”对自认为考得不理想的考生,赵博伦安抚道:“虽然你觉得答得有点不顺,但不一定答得不对。明天要考的数学是你的强项,语文丢的分,数学上抢回来!”对考得很自信的考生,赵博伦提醒着:“考得好,你就偷着乐吧!记住下午物理最怕马虎,千万别轻敌!”
需要心理疏导的不只有考生,家长也是第一次面对孩子参加中考这样的大事。孩子一紧张,家长更着急。第一场考试刚开始不多时,考生张祯果的妈妈走到赵博伦跟前,诉说起孩子前一晚失眠的状况。本想让孩子好好休息,张妈妈9点钟就让孩子上床睡觉,没想到孩子反而睡不着,烙饼似的在床上辗转反侧。张妈妈也担心一宿,生怕孩子没休息好影响考试。唠叨式的嘱咐、严厉的责备、过多的鼓励,都有可能影响考生考试的心情。赵博伦帮着张妈妈分析,平时孩子复习到很晚,突然9点睡觉肯定睡不着。考前失眠是常见现象,家长要放松心情,这几天多和孩子聊轻松愉快的话题。看着张妈妈不再紧皱眉头,赵老师也松了口气。
这些送考的小场景,不仅出现在工美附中考点,全市每个考点内外,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一个个故事。每位送考老师都身兼多职,时而是孩子们的“老大”,时而是后勤保障员,时而又是心理疏导师。独独不变的,是送考老师对考生浓浓的情意,深深的爱。
(北京考试报记者 孙梦莹)